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古乐新“筹”——“筹”乐器的形制与习奏

发布时间:2021-11-04 13:09
  "筹"是流传在中原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稀有乐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有着直系渊源,现依然在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梵乐中传承。文章运用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双重音乐感"等方法,依据作者多年田野调查获得的相关信息,对筹的形制、发音原理以及演奏方式等进行研究和思考。发现筹为一管双音,形制有开膜孔和未开膜孔两种;发音原理有唇震式和边棱音式两种类型;演奏方式有斜吹式和直吹式两种方式,两种演奏方式所发声音音色各异、音域互补。 

【文章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古乐新“筹”——“筹”乐器的形制与习奏


河南博物馆馆藏的贾湖“骨笛”照片(笔者拍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色,笛子,内径


原料苦竹是从苏州的一个乐器厂购买而来,长度是厂家按照做笛子的要求截好的。因为寺里没有工具,我要到郑州朋友那借台钻、车床等工具。我们按照现在所用带膜孔筹的尺寸来开音孔,用台钻开音孔时,很容易将筹身打裂,所以要非常小心,边试吹边调整音孔的大小,因为材料原因,仅做成这一支。为了美观,我还专门在筹的下端多留出一段,保持其比例协调,这根筹音色还不错,只是内径稍微粗了一些,演奏时有些费气,如果内径为17.5毫米最合适。(1)他还提到,竹子有时会出现两端孔内径不同的情况,此时要用内径较大的一端作吹口,更有利于气息的流动,更容易演奏。介绍完,他分别用此筹和一支开膜孔的筹演奏同一首曲子进行比较。对比发现,两者音色存在很大差别,未开膜孔的筹音色更像箫音,比开了膜孔的筹所奏音色更加柔和、暗淡。笔者也对两支筹进行试奏,能明显地感觉到此筹比开了膜孔的筹更容易演奏。该筹是他真正意义上制作的第一支筹,而他之前的筹皆是用现成的笛子截制而成。该筹制作出来后,很快得到了其他乐僧和观众们的认可,不管从形制还是从音色等方面,都更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

声音,口型,杂音,左手


笔者便按源悟所讲要领,双手持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2)将吹孔贴于嘴角外侧,筹向身体左前45°方向斜出,左嘴角留出一风口,拉紧腮帮肌肉,调整呼吸,均匀吐气,筹突然发出“呜呜”之声,但存在一些杂音,而且上下飘忽不定,时断时续。源悟提示,要继续往前噘嘴,把右嘴角绷紧,缓和地呼气。笔者便调整口型,重新来过。终于,一道平缓的筹声缓缓流出。“对了,对了,就是这种声音,坚持住。”源悟高兴地说。听到他的肯定,笔者嘴角稍微一动,那种声音便随即消失。后来,乐僧源龙送给笔者一支筹,练习便多了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终于能稳定地把筹的声音吹奏出来,可以说基本掌握了筹的这种斜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一)——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J]. 王秉义.  乐器. 2016(06)
[2]说有容易说无难——对舞阳出土骨笛的再认识[J]. 王子初.  音乐研究. 2014(02)
[3]浅析我国民间乐器“筹”的名实及演变[J]. 朱清泉.  前沿. 2012(08)
[4]远古乐器“籥”考释(上)[J]. 王秉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1(03)
[5]舞阳骨笛吹奏方法初探──兼谈“筹”与舞阳骨笛的比较[J]. 荣政.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S1)
[6]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J]. 刘正国.  音乐研究. 1996(03)
[7]中州佛教特有乐器——“筹”的溯源[J]. 尼树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2)
[8]籌与篍的辨析[J]. 尹其頴.  音乐研究. 1984(03)

硕士论文
[1]“筹”乐的研究[D]. 王力.郑州大学 2012
[2]中原豫、皖两地民间宗教乐器“筹”的考察与研究[D]. 章俊.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75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75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