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在“土洋之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在“土洋之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声乐艺术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曲折中慢慢成长起来,它经过了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的洗礼,看清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经过无数音乐前辈的辛勤研究和实践,终于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声乐表演形式。在这场“土洋之争”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上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声乐必然继续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进行发展,不仅是演唱形式的多元,还有创作、审美等其他方面的多元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民族声乐发展的理念,或者说是规律和原则。在矛盾和分合中积极地向前发展,并越来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品味。本文以声乐界的“土洋之争”为背景和研究对象,从中观察和分析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理念,望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 土洋之争 融合 发展 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第一章 “土洋之争”的历史背景8-14
- 一 传统音乐的坚守8-10
- (一)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欣赏8-9
- (二)中华礼乐观9-10
- 二 西方音乐的全面进入中国10-14
- (一)学堂乐歌10-12
- 1.学堂乐歌的兴起10
- 2.学堂乐歌的创编10-11
- 3.学堂乐歌的内容11
- 4.学堂乐歌的意义11-12
- (二)新音乐建设12-14
- 1.新音乐建设的历史背景12
- 2.新音乐建设的理论方面12
- 3.新音乐建设创作方面12-14
- 第二章 声乐界的“土洋之争”14-38
- 一 声乐界“土洋之争”始末14-23
- (一)二十世纪初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15-16
- 1.北大音乐研究会与专习所15-16
- 2.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6
- (二)传统民族唱法的回归与对峙16-19
- (三)建国前夕“土嗓子”与“洋嗓子”的公开对决19-20
- (四)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唱法问题的大讨论20-23
- 1.由文化部、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率先召集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唱法问题讨论。20-21
- 2.第一届全国音乐周21-22
- 3.全国声乐教学会议22-23
- 4.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23
- 二 对“洋嗓子”和“土嗓子”的争论23-27
- (一)对“洋嗓子”的肯定23-24
- (二)对“洋嗓子”的置疑24-25
- (三)对“土嗓子”的肯定25-26
- (四)对“土嗓子”的抨击26-27
- 三 争论的核心内容概述27-31
- (一)争论的根本矛盾27
- (二)中西唱法谁更具科学性27-29
- 1.西洋唱法科学,民族唱法不科学28
- 2.民族唱法同样科学28-29
- 3.科学唱法的普遍规律不分“土”、“洋”29
- (三)怎样继承声乐文化遗产的问题29-30
- (四)歌唱的民族风格问题30-31
- 四 “土洋结合”,建立中国新唱法31-33
- (一)对于“中国新唱法”的界定31-32
- (二)如何建立中国新唱法32-33
- 1.以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为基础32
- 2.科学合理地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优秀成分32-33
- 五 “土洋之争”的历史意义33-38
- (一)“土洋之争”的理论意义33-34
- 1.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政策33
- 2.确立了“中西融合”的总体思路33-34
- (二)“土洋之争”的实践意义34-36
- 1.促进了建国初期声乐理论建设34
- 2.促进了中西“唱法”之间的交流34-36
- 3.促进了声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36
- (三)“土洋之争”的当代意义36-38
- 第三章 民族声乐发展现状38-44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积极发展38-41
- (一)民族声乐蓬勃发展的历程38-40
- (二)繁荣发展中的忧虑40
- 1.“千人一面”现象40
- 2.“土嗓子”的丢失40
- (三)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些许建议40-41
- 1.改革民族声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40
- 2.加强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40-41
- 3.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41
- 二 现代中国声乐界的“土洋之争”41-44
- 第四章 民族声乐发展趋势及理念44-50
- 一 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趋势44-46
- (一)演唱形式和风格的多元化44-45
- (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多元化45
- (三)民族声乐审美的多元化45-46
- 二 民族声乐的大众化发展趋势46
- 三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46-50
- (一)融合与分流47
- (二)在曲折中发展47-48
- (三)迎合大众审美48-50
- 五 结语50-51
- 六 参考文献51-53
- 七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丽萍;;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传承与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姚英姿;;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3 史琳;;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结构刍议[J];民族音乐;2009年01期
4 王琳;;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09年02期
5 孟小师;;对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05期
6 匡yN;;半世纪前的“土洋”之争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马军红;;试谈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认识[J];大舞台;2010年02期
8 安志刚;;浅谈中国民族声乐[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9 伊丽媛;;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4期
10 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廖昌永;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协作性、多样性、时代性和传承性[N];音乐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李瑾;中国民族声乐声归何处[N];音乐周报;2007年
3 记者 紫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在京成立[N];音乐周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刁艳;声乐研究要靠大家[N];音乐周报;2003年
5 张象;流行歌曲为何不流行[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蓉蓉;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静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們粤;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本质特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权辉;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阔;关于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特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威;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亚丽;“新时期(1979-2000)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论文”综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张红霄;中国民族声乐通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姜霁娓;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在“土洋之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9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