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04:00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学名华彦钧。他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在音乐上的贡献妇孺皆知。然而,阿炳在其家乡无锡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他出身不伦,为掩人耳目,称其父为“师父”。然而,阿炳的“师父”是一位了不起的道教乐师,善于演奏各种乐器。跟着这位“师父”,阿炳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小天师”。似乎阿炳的一生中始终是毁誉并存,成年后的阿炳凭着不凡的音乐技艺本来生活得衣食无忧,但是他却有了不良嗜好,致使眼睛失明,生活陷入困境。困顿中的阿炳在街头卖艺,心中苦闷、悲凉。在精神、物质都备受折磨的情况下,“依心曲”《二泉映月》在阿炳的琴上诞生了。乐曲或怀念故去的师父、或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或感叹生活的不幸、或向往美好生活。1950年8月,杨荫浏等一行人专赴无锡,用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刚进口的钢丝录音机记录下了《二泉映月》等6首阿炳演奏的音乐,使阿炳的音乐得以流传。上个世纪70年代,吴祖强、储望华将《二泉映月》分别改编为弦乐合奏和钢琴独奏,使得该曲得以走向世界。二胡、钢琴、弦乐合奏属于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两个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历史和哲学,因而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所以,音乐审美观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渗透到音乐中,形成单线条优美旋律、即兴演奏或演唱等特点。而欧洲哲学崇尚数字、几何,科学,渗透到音乐中便形成严谨、和声、复调等音乐美学观。中国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重视“为自己服务”、“自娱”功能,而欧洲音乐重视的是“演奏给他人听”的“娱人”功能。二胡、钢琴、弦乐器由于出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其制作理念、制作材料、形制、制作工艺、音色、音域、音量、律制等各不相同,因而演奏同一首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二胡、钢琴、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在音量、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要素、曲式结构、精神意蕴、以何为本等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大众对三种版本的《二泉映月》感受也不一致,褒贬不一。如果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看,钢琴、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就会有很多遗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不应用一种文化的审美观去衡量三种呈现方式的好与不好,因为钢琴版、弦乐合奏版的《二泉映月》属于跨文化交流的作品。它们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以及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二胡 钢琴 弦乐合奏 演奏 二泉映月 美学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1
  • 一、乐曲《二泉映月》之流源11-21
  • 1.1 《二泉映月》之源说11-14
  • 1.1.1 阿炳其人11-13
  • 1.1.2《二泉映月》曲调之源13-14
  • 1.1.3《二泉映月》之流14
  • 1.2 杨荫浏与《二泉映月》14-17
  • 1.2.1 杨荫浏与阿炳的关系14-16
  • 1.2.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16-17
  • 1.3 乐曲《二泉映月》在乐坛上的地位及影响17-18
  • 1.4 《二泉映月》的不同音响呈现方式及其意义18-21
  • 1.4.1 钢琴曲《二泉映月》的产生及其意义18-19
  • 1.4.2 弦乐合奏呈现方式的产生及意义19-21
  • 二、二胡、钢琴、弦乐队的母文化比较21-26
  • 2.1 中国与欧洲传统哲学的比较21-23
  • 2.1.1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21-22
  • 2.1.2 欧洲传统哲学主要思想22-23
  • 2.2 中西不同哲学思想下的不同音乐审美比较23-26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23-24
  • 2.2.2 欧洲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24-26
  • 三、二胡、钢琴、欧洲弦乐队的比较26-36
  • 3.1 二胡的产生及其流源26-27
  • 3.2 Piano(钢琴)的产生与发展27-29
  • 3.3 交响乐的产生及其流源29
  • 3.4 三种呈现方式的乐器构成材料与外化特征的比较29-36
  • 3.4.1 二胡的外化特征与构成材料29-30
  • 3.4.2 钢琴的外化特征与构成材料30-32
  • 3.4.3 弦乐合奏的乐器编制及乐器特点32-34
  • 3.4.4 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声音特点比较34-36
  • 四、三种呈现方式的《二泉映月》音响体验比较36-42
  • 4.1 比较音乐形式36-39
  • 4.1.1 比较基本要素37
  • 4.1.2 比较曲式结构37-39
  • 4.2 比较音响的精神意蕴39
  • 4.3 比较以谁为本39-40
  • 4.4 大众评说40-42
  • 五、“洋为中用”不可弥补的遗憾和欣慰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允文 ,巩志伟;湖光山影 故事片《二泉映月》插曲[J];电影评介;1979年10期

2 ;湖光山影——故事片《二泉映月》插曲[J];电影评介;1979年08期

3 陈郧;;听《二泉映月》[J];可乐;2007年09期

4 李强;;催人泪下[J];故事作文(高年级版);2009年05期

5 孟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J];星星诗刊;2012年07期

6 王晓娜;;论《二泉映月》钢琴演奏表现的人文精神[J];芒种;2013年04期

7 姚德云;;“终了曲”与《二泉映月》[J];音乐世界;1993年08期

8 王来扶;那晚听,《二泉映月》[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01期

9 石溪钓徒;欣赏《二泉映月》感悟党的英明[J];中国道教;2001年04期

10 王琳琳;试论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琦;磨出来的好戏——《二泉映月》的芭蕾之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金秋;“意境”《二泉映月》 当代精美之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白丁;《二泉映月》能成为红杏一枝吗[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顾育豹;《二泉映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丁怡;《二泉映月》演绎民族芭蕾风采[N];重庆日报;2000年

6 高小立;新版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为奥运起舞[N];文艺报;2008年

7 王臻青;辽宁芭蕾:执著探索芭蕾民族化之路[N];辽宁日报;2006年

8 本报驻辽宁记者 毛琦;辽芭《二泉映月》因何打动观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齐易;阿炳与《二泉映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王臻青;舞剧《二泉映月》推进芭蕾中国学派发展[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辉;《二泉映月》弦乐合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靖;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懿然;《二泉映月》多种演绎版本的演奏特征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4年

4 陶亮;二胡曲《二泉映月》演奏版本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5 胡小莉;《二泉映月》演奏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6 黄t,

本文编号:434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34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