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公婆吹”现状调查与教育传承研究
本文关键词:于都唢呐“公婆吹”现状调查与教育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唢呐“公婆吹”是其中一种演奏形式,在众多乡镇地区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演奏实践过程中,“公婆吹”以两人吹奏,音调一高一低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及艺术风格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使得它成为了解客家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于都的文化馆、教育局、长征源小学以及各个“公婆吹”乐班传承艺人的走访,对唢呐“公婆吹”的发展渊源、唢呐形制、传承谱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唢呐“公婆吹”的文化生成空间,这包括其发展源流、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传说与风俗习惯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唢呐“公婆吹”乐器的形制特征、音乐形态特征、演奏形式等。第三章主要是基于笔者对唢呐“公婆吹”的实际考察,这包括其乐班的分布概况、乐手介绍、传承方式及其传承过程中的困难等等。第四章主要是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笔者通过结合《新课标》来探析其进入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及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等。在众多研究唢呐“公婆吹”的理论成果中,一般都只是基于其传承与创新、结构与演奏特征、艺术特征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而本文笔者文章侧重点在于第四章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笔者通过已有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的资料报告,对其进入本土音乐课堂作出讨论,而这些都是已有研究成果中所没有的。
【关键词】:于都唢呐“公婆吹” 传承研究 音乐课堂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32.1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选题缘起7
- 二、研究现状7-11
- (一)唢呐研究现状7-9
- (二)于都唢呐“公婆吹”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一)文献法11-12
- (二)田野调查法12
- (三)比较研究法12
- 四、研究意义12-14
- 第一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文化生成空间14-19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生存语境14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文化语境14-16
- 一、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发展源流14-16
- 二、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民间传说16
- 第三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风俗习惯16-19
- 一、婚嫁风俗16-18
- 二、丧葬风俗18-19
- 第二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音乐本体建构19-26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乐器形制19-21
- 一、“公”吹唢呐形制19-20
- 二、“婆”吹唢呐形制20-21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音乐形态分析21-26
- 一、音调特征21-23
- 二、调性特征23
- 三、演奏特征23-26
- 第三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调查分析26-33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主体26-29
- 一、宽田乡寨面班26-27
- 二、宽田乡宽田班27-28
- 三、银坑镇汉田班28-29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方式29-31
- 一、民间艺人的师徒传承29-30
- 二、政府扶持的传承方式30
- 三、培训基地的传承方式30-31
- 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31
- 第三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中的困难31-33
- 一、艺人的流失31-32
- 二、市场需求的缩减32
- 三、风俗的变迁32
- 四、资料的遗失32-33
- 第四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33-42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意义33-35
- 一、领略地方民族音乐,加强学生人文教育34
-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34-35
- 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民族情怀35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可行性35-37
- 一、政府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35-36
- 二、《新课标》加大了对民族音乐内容比例的提升36
- 三、优秀的传承艺人及其他资源36-37
- 第三节“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37-38
-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无法大面积地覆盖音乐课堂37
- 二、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单调乏味37-38
- 三、缺乏高水准的专业音乐教师38
- 第四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对策与建议38-42
-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38
- 二、编辑出版富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38-39
- 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39-40
-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40-41
- 五、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族音乐传承的支持力度41-42
- 结语42-43
- 附录一(公婆吹传统曲牌)43-55
- 附录二(有关唢呐核心刊物文献汇总)55-59
- 参考文献59-61
- 攻读期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文斌;;农民办文化,于都的一道风景线[J];文化月刊;1996年07期
2 刘晋熙;张霞客;张小平;;于都,万里长征第一渡[J];大江周刊(焦点);2011年07期
3 ;寻亲访友[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4年05期
4 纪学;;于都河渡口前的沉思[J];中国监察;2006年21期
5 ;项英查处“于都事件”[J];党史文苑;1999年06期
6 邵俊强;;长征从于都出发[J];红广角;2012年03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小兰;;浅谈于都唢呐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治国;于都:“参与式”旅游渐成新宠[N];江西日报;2006年
2 刘伟盛;于都用足用好治安信息[N];人民公安报;2007年
3 陈玉明;于都河上:从长征浮桥到六座大桥[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宋海峰 通讯员 康育生 段观连;于都以项目建设助推城市建设提速[N];江西日报;2010年
5 ;于都: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行者[N];江西日报;2012年
6 于宣;于都奏响全面加快振兴发展强音[N];赣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任继众;于都工业产业向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转型[N];赣南日报;2013年
8 袁飞 赖桃发 记者 任继众;于都全力打造幸福宜居城市[N];赣南日报;2013年
9 肖雪福 钟小明 特约记者 方名荣;于都真抓实干打造作风建设模范区[N];赣南日报;2013年
10 中共于都县委书记 蓝捷;立足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努力开创于都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正元;于都唢呐“公婆吹”现状调查与教育传承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于都唢呐“公婆吹”现状调查与教育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4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