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淫祀”制度下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
本文关键词:禁“淫祀”制度下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针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苗族庞杂的民间音乐形态问题,旨在接通其历史与现代,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间音乐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本民族文化多是口头传承。对于湖南苗族音乐历史的研究,只能借鉴汉人在湘西苗疆的闻见录,而其中以地方志记载史料最多。清代自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来,大量汉族官员进驻苗疆,湘西地区的地方志大多由这些汉族官员记写,关于湘西苗疆的史料记载较前朝有了极大进步。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湖南地方志为史料依托,着重分析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的传承与演变历程,以期接通湘西苗族民间音乐的“古”与“今”。本文共分三章,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状况进行了分期研究。第一章是对湖南苗族种族源流、湖南苗族音乐文化属性,以及明清以来湖南苗族地区管理政策的逐一介绍,主要对湖南苗族民间音乐的大文化背景进行介绍。第二章以史料为基础,着重分析苗族“椎牛祭”从明成化年间至民国时期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明成化至清康熙时期(1465年 1722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滥觞期、雍乾时期(1722年 1795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完善期、嘉庆至民国时期(1795年 1949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演变期。通过对苗族“椎牛祭”音乐进行分类分析,对音乐活动中歌、舞、器表演形态及其承载者巫师、演员职能的解析,勾勒出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演变历程,并归纳其演变规律。第三章是对“椎牛祭”音乐演变这一命题历史意义的评价,总结本文研究理念。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调查报告、见闻录等为史料依托,着重分析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在社会结构大变革时期的生存状况,认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的若干湘西苗族民间音乐事项,来源于苗族“椎牛祭”音乐这一文化母体。期望本文对于“接通”湘西苗族民间音乐“历史”与“现代”的认识上,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禁淫祀 椎牛祭 演变 接通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14
- 第一节 湖南苗族民间音乐简介9-10
- 第二节 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10-12
- 一、湖南苗歌研究10-11
- 二、湖南苗族鼓舞研究11
- 三、仪式音乐活动研究11-12
- 四、民族文化研究12
- 第三节 当前研究空缺、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12-13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3-14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湖南苗族祭祀音乐文化背景14-22
- 第一节 湖南苗族种属源流14-16
- 第二节 湖南苗族音乐文化属性16-19
- 第三节 明清以来湖南苗族地区管理政策的演变19-22
- 第二章 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的产生与演变22-58
- 第一节 明成化至清康熙时期: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滥觞23-25
- 第二节 清雍乾时期:苗族“椎牛祭”音乐的完善25-43
- 一、“椎牛祭”仪程解析25-27
- 二、“椎牛祭”音乐表演形态27-43
- 第三节 嘉庆至民国时期: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演变43-58
- 一、“椎牛祭”活动的演变44-47
- 二、渗入岁时节令中的“椎牛祭”乐舞47-50
- 三、“椎牛祭”音乐演变原因分析50-58
- 第三章 苗族“椎牛祭”音乐文化演变之意义58-63
- 第一节“椎牛祭”音乐演变之评价58-60
- 一、“椎牛祭”音乐演变轨迹58-59
- 二、“椎牛祭”音乐演变的历史意义59-60
- 第二节 接通“椎牛祭”音乐文化之意义60-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一)湖南苗瑶“源与流”示意图70-71
- 附录(二)清代和民国时期湖南地方志存见情况表71-72
- 附录(三)所阅湖南地方志目录72-75
- 附录(四)清代地方志中官员治理苗疆奏折情况表75-78
- 附录(五)重要奏折的原文内容78-82
- 附录(六)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方平;《苗族文化与屈赋》序[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2 马丽亚;;苗族传统文化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02期
3 孟金砂;;试论苗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象征蕴意[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4 杨东升;;原生态苗族文化生存空间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4期
5 李锦平;简论苗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赵锐;;苗族口传文学“蔓萝花”嬗变中的苗族文化透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02期
7 马丽亚;;浅析苗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J];品牌(下半月);2014年Z1期
8 李天云;;在那锦鸡飞舞的地方[J];当代贵州;2012年14期
9 王平;湖北苗族的经济、文化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欧艳君;;谈湘西凤凰苗族文化的优秀特质和现代传承[J];教师;2012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志勇;;文化生态理论下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发展[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2 杨永光;张付华;王世忠;;黔西北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3 石家齐;;苗族“接龙”祭典初探[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杨平荣;;试论苗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潘定智;;苗族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曾祥磷;;苗族文化中的诗化思维[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李文汉;;试论石门坎是“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A];2013乌蒙论坛论文集(五)[C];2013年
8 王维龄;;苗族在美国[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麻勇斌;;苗族跨国认同研究的四个问题[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林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苗学会会长;科学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维护和巩固苗族文化整体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杨蕊;苗族跳三桩:灵魂之舞还能跳多久?[N];玉溪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春花 实习生胡杨;设立“苗族语言保护区”[N];湘声报;2012年
4 中共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办公室 石奎;从四个方面入手保护融水苗族文化遗产[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记者 洪宝光 特约记者 黎大辉 通讯员 王丽娟;省苗族文化发展研究会成立[N];海南日报;2014年
6 潘国雄;雷山用苗族元素打造城市名片[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唐光新 李忠泽;“苗族文化中心”:传承文化从娃娃抓起[N];中国民族报;2013年
8 唐光新;雷山倾力打造苗族文化品牌[N];贵州日报;2004年
9 胡晓涛;“天下苗族第一县”:拯救苗族文化路漫漫[N];贵州民族报;2005年
10 冯巧妹;芦笙传情 服饰记史[N];云南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沛艳;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雪英;西江苗族“换装”礼仪的教育诠释[D];西南大学;2009年
3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芳;枧槽苗乡[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凡佳佳;苗族民间动物故事的叙事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2 马超;贵州苗族饮食民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卢云;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4 郑小龙;禁“淫祀”制度下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袁宇;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冲突与协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罗丹;黔东南苗族蝴蝶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保护性开发的思考[D];重庆大学;2008年
8 韦玲玲;生态审美视域中的融水苗族芒蒿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9 王昊英;老刘寨苗族村仪式生活中的礼物流动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3年
10 罗一格;对山江苗族民俗文化及其艺术表现上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禁“淫祀”制度下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9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