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摘要】:门德尔松——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一生过着舒适而安稳的生活,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幸福的音乐家”。他将古典主义的严谨质朴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相结合,运用纯器乐的形式歌唱出柔美动听的声音,首创了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音乐体裁。全套《无词歌》共分八集,每集6首作品,描绘了门德尔松1830年10月开始,赴意大利、瑞士、苏格兰等欧洲各地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作品内容丰富、曲调鲜明、题材广泛、手法简洁、织体淳朴以及和声清晰,且语句中透着歌唱性,是门德尔松创作风格与创作特点的重要体现。本文以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词歌》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门德尔松及其钢琴作品的概述,主要介绍了门德尔松的人生经历与不同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此章的阐述为演奏者理解作品《无词歌》的内涵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章: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的艺术特色,通过介绍《无词歌》产生的背景、音乐特征以及演奏特点,使得演奏者更加深刻地体会门德尔松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第三章:《无词歌》中代表作品的演奏解析,主要选取了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六首曲目,从创作背景、风格、曲式以及演奏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分析,能够使演奏者在完成乐曲时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完美的表现作品。第四章: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教学启示,笔者通过对《无词歌》的研究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阐述了演奏者应具备的技能与修养,以及在演奏中应遵从的原则,希望对演奏者有所启发,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门德尔松 无词歌 演奏 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2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门德尔松及其钢琴作品的概述11-21
- 第一节 门德尔松的简介11-16
-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11-12
- 二、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特征12-13
- 三、门德尔松的器乐作品13-16
- 第二节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创作阶段16-21
- 一、早期(童年——1827年)16-17
- 二、成熟期(1828——1834年)17-19
- 三、顶峰期(1835——1847年)19-21
- 第二章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的艺术特色21-30
- 第一节 《无词歌》产生的背景21-22
-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21
- 二、个人经历的影响21-22
- 第二节 《无词歌》的音乐特征22-27
- 一、古典与浪漫相结合22-23
- 二、形式与内容相结合23-24
- 三、器乐与声乐相结合24-27
- 第三节《无词歌》的演奏特点27-30
- 一、奏法27-28
- 二、旋律与伴奏的配合28-30
- 第三章 《无词歌》中代表作品的演奏解析30-48
- 第一节 《威尼斯船歌》30-32
- 第二节 《猎歌》32-35
- 第三节 《纺织之歌》35-38
- 第四节 《春之歌》38-41
- 第五节 《二重唱》41-45
- 第六节 《葬礼进行曲》45-48
- 第四章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教学启示48-53
- 第一节 演奏者应具备的技能与修养48-50
- 一、钢琴技术能力的把握48-49
- 二、音乐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49
- 三、艺术修养与品位的提升49-50
- 第二节 演奏作品时应遵从的原则50-53
- 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50
- 二、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50-51
- 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51-52
- 四、高超技术与音乐表现的统一52-53
- 结论53-54
- 注释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8-59
- 致谢59-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华;;美国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格什温及其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马冰洁;;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点及演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3 李纪;;浅谈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耿炜娜;;《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读后感[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5 张欣;;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美学赏析[J];北方音乐;2010年03期
6 胡小东;;宗教和世俗的对话——浅谈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发展[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7 杨番;;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意蕴概述[J];北方音乐;2010年05期
8 韩华;;论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平衡美[J];北方音乐;2010年10期
9 张中学;;浅析民族七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的差异[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10 张燕;;基督教与西方中世纪音乐产生和发展[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祁斌斌;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8 姚红卫;论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及主要风格流变[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丹;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敬华;尚德义三首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玉洁;肖邦音乐对愉悦性的表现方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静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婷婷;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演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横向拓展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邢楠楠;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创作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雪;肖邦叙事曲体裁及演奏方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婧;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悲剧性再探[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8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55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