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梅特纳《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和声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7:38

  本文关键词:梅特纳《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和声技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梅特纳 《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 和声技法


【摘要】:尼古拉斯.卡洛维奇.梅特纳是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同学斯克里亚宾,挚友拉赫玛尼诺夫同被视为二十世纪俄罗斯音乐的新希望。梅特纳的美学思想比较保守、理性,特别钟爱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这导致他的创作深受德国古典与浪漫乐派的影响;与此同时,梅特纳重视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又继承于格林卡、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等前辈们的创作技法;两种文化的交融深刻地体现在梅特纳音乐创作上的是德国古典与俄罗斯民族气质的融合。梅特纳毕生主要贡献于钢琴创作,其14首钢琴奏鸣曲是梅特纳作品的核心,每首奏鸣曲都附有表达特定内容的标题。本文以梅特纳的第七钢琴奏鸣曲“晚风”为研究对象,从梅特纳的音乐创作观念、曲式结构、和声等部分进行分析,以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为对比进行比较研究来试图揭示梅特纳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对这位埋没已久的伟大作曲家得到真正的解读与定位,并给与其公正的历史评价。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梅特纳的生平创作与音乐创作观念。第二章,对《e小调钢琴奏鸣曲》进行整体概观分析。第三章,对《e小调钢琴奏鸣曲》进行本体和声分析,此章共分三节,分别从调式调性、和弦材料、和声进行这三大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梅特纳创作的和声特色。结语是对本首曲子进行宏观风格的定位,以及梅特纳独特个性风格的升华与总结。
【关键词】:梅特纳 《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 和声技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24.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附图8-9
  • 绪论9-17
  • 一、选题的原因、意义与价值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三、对梅特纳的全面认识12-17
  • 第一章 尼古拉斯.卡洛维奇.梅特纳的音乐观念及《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的创作背景17-22
  • 第一节 梅特纳的音乐观念17-20
  • 一、梅特纳的音乐创作17
  • 二、梅特纳的音乐观念17-20
  • 第二节 《e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20-22
  • 第二章 《e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概观分析22-45
  • 第一节 曲式结构分析22-27
  • 第二节 复调创作手法分析27-29
  • 第三节 音乐材料的统一固定音型的贯穿29-32
  • 第四节 独特的节拍与个性节奏的运用32-45
  • 一、独特的节拍运用32-36
  • 二、个性节奏的运用36-42
  • 三、节奏对节拍的改变42-45
  • 第三章 《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和声分析45-76
  • 第一节 调式调性45-49
  • 一、调式特征45-47
  • 二、半音化的调性关系47
  • 三、对近现代调性之一双调性的探索47-49
  • 第二节 和弦结构的复杂化49-59
  • 一、纵向材料的高叠性—高叠和弦49-51
  • 二、不协和音加入的特殊音响—变和弦51-55
  • 三、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弦的运用55-57
  • 四、代音和弦与附加音和弦57-59
  • 第三节 和声进行59-76
  • 一、“装饰”下的功能性进行59-61
  • 二、离调模进中的半音化色彩性进行61-63
  • 三、线条化进行63-66
  • 四、平行进行66-67
  • 五、意外进行67-70
  • 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70-71
  • 七、持续音功能性与保持音色彩性的运用71-76
  • 第四章 《e小调钢琴奏鸣曲“晚风”》的和声特色76-81
  • 第一节 古典和声的沿袭77-79
  • 第二节 个性的和声特色79-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6-87
  • 致谢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本秀;论俄罗斯音乐的悲怆风格[J];怀化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2 亚·布加耶夫斯基;刁蓓华;;梅特涅尔与舒伯特的风格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3 高为杰;节奏的活力(上)[J];人民音乐;198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代百晟;论梅特勒钢琴奏鸣曲Op.38 No.1主题材料的构建及演奏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2 王硕;浅析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99)[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60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660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