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音腔美”探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音腔美”探究
【摘要】:音与音之间的"无缝隙"的连接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声乐艺术的"音腔"。沈洽在《音腔论》中首次对"带腔的音"进行定义,其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核心因子被世人所熟知。在"贵人声"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成为"音腔"的主要载体,其审美特征也影响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音色之美、行腔之美以及旋律之美;其审美特征生发于中庸之道、自然之道的人文背景;注重"音腔"美与舞台表演的肢体美、文学美的协调关系。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关键词】: 民族声乐 音腔 审美 中庸 道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音腔”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核心要素。它既是一种音响呈现,也是一种文化呈现。我国民族音乐学家沈洽在《音腔论》中首次对其进行总结与概括,认为“广义来说,凡带腔的音,都可称为音腔。所谓的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森;论民族声乐母语文化的定位[J];艺术百家;2002年04期
2 乔新建;对民族声乐风格的哲学思考[J];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3 张小(女弋);我对民族声乐创新发展的见解[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4 李小亮;试论我国民族声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严桂琴;;略论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J];戏剧文学;2003年11期
6 郭建民,赵世兰;关于民族声乐的风格问题[J];美与时代;2004年05期
7 周娟娟;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回顾与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季红莉;民族声乐中字与声的结合[J];艺海;2004年06期
9 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程琴;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的必然原因[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占锋;原生态——民族声乐的根基[N];音乐周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房巍;市场环境下的民族声乐[N];音乐周报;2005年
3 解丽 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之管见[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刘辉;教材要兼顾学术与实践[N];音乐周报;2008年
5 廖昌永;迎接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的春天[N];音乐周报;2011年
6 晓光;建立多样化民族声乐评价体系[N];人民日报;2013年
7 沙莎 省政协委员;民族声乐中的文字发音[N];各界导报;2014年
8 刘辉;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N];音乐周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刁艳;为民族声乐别无选择[N];音乐周报;2007年
10 著名歌唱家 声乐教育家 金铁霖;探究民族声乐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珏婧;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晓芳;新时期民族声乐唱法元素之浅析[D];厦门大学;2008年
3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媛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贺辉;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粉仙;我国现阶段民族声乐的思考与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郝娅楠;论民族声乐中的“有”与“无”[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4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75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