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美声在音乐剧演唱中的支持作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4-09-16 20:15
    摘要:歌曲演唱是音乐剧推动和连接故事发展的主体,是引起观众心灵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伴随着音乐剧百年的发展历程,音乐剧唱法日渐完善,也只有音乐剧唱法才能满足音乐剧中剧诗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而其中古典美声唱法给予了音乐剧唱法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音乐剧,演唱,美声

    音乐定义了音乐剧的存在。一首首歌曲构成了剧场中的经典作品。在音乐剧中,歌唱是引起观众心灵和情感共鸣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歌唱在音乐剧中地位的确立,自然而然就有了关于“音乐剧唱法”的讨论——尽管音乐剧唱法的定义至今还未被正式提出,但它确实是早已存在的一种演唱方式了。有人认为,音乐剧唱法就是纯粹的通俗唱法;也有人认为,音乐剧唱法是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结合;更有人认为,什么唱法都可以用。笔者认为,若把“音乐剧唱法”作为一种概念提出,它就绝对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应予以科学的界定。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说过,“这种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无论怎样的
艺术结合音乐剧唱法,都离不开美声的支持。
  
  一 音乐剧与歌剧的渊源
  
  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到歌剧的深刻影响。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灌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而音乐剧的身体里就流淌着欧洲喜歌剧、轻歌剧的高贵血液。16世纪末,意大利歌唱家卡契尼提出了要以洪亮而能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美声唱法”,这一唱法使当时的歌剧逐渐形成威尼斯、那坡利等不同的乐派,意大利成为了欧洲的歌剧之乡。然而这种华丽的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兴趣和情感,必然导致了新形式的产生。到了19世纪,音乐文化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伟大探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索者瓦格纳把歌剧创作推向了交响化的高峰,创作了一批将诗歌、音乐、舞蹈3种元素汇聚在一起的乐剧,并断言将来的舞台艺术必将如此,由于德语中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的第一个字母都是T,所以他的主张又被称为“三T主义”。应该说,瓦格纳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的诞生指明了方向。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在仔细研究了欧洲歌剧及本土流行音乐的同时,开阔了艺术视野,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英国喜歌剧给了美国人以极大的启发。一批有眼光的年轻的美国人(其中就有美国音乐剧的鼻祖科恩),到伦敦留学,恭恭敬敬的学习英国人的成功经验,为日后美国音乐剧的强劲崛起做了准备,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当前,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似乎认为严肃音乐高雅无比,音乐剧俗不可耐,两者虽不能说是势不两立,起码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作为高雅艺术的轻歌剧,不就是音乐剧诸多形式的来源之一吗?而百年来风行世界的音乐剧,不正是古典轻歌剧在当代的一个变种吗?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就是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喜剧两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波吉与贝斯》是伟大的两栖作品,歌剧界与音乐剧界都将它列为自己的经典剧目,可见两种艺术是有血缘关系的,是无法割舍的。毫无疑问,在100多年的音乐剧史中形成的音乐剧唱法,始终流淌着歌剧的高贵血液——美声唱法。
  
  二 剧诗的表达需要美声支持
  
  剧诗特指戏剧作品中与戏剧情节、人物情感具有内在联系的唱词。剧诗的创作与一般歌词创作的区别在于剧诗的戏剧本性。虽然两者的本性都是抒情,但歌词所抒之情是作家自己的内心感受,属于主观抒情,而剧诗所抒之情是剧中人物之情,是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情感状态高度吻合的,因此也是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真实的。剧诗是语言的,也是音乐的,它最重要的使命是为剧中人物的歌唱提供一个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可唱之诗。表达剧诗的演员也要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人物关系、角色情绪之间进行转换,特别是当全剧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时,伴随人物情绪的张扬与强化,必然有音域声区的变动,因此音乐剧演员在发声上必须有美声唱法的基本功,能够正确运用气息的支持。音乐剧《猫》中的《回忆》一曲,开始的高声区就是使用美声唱法,当老猫进行叙事时,几乎是流行的唱法,而在最后继续用美声演唱,尤其是高声区的美声唱法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咏叹调的高音一样成为“展现人物情感冲突和心理动作过程,形成音乐戏剧的综合高潮,成为全剧戏剧冲突的有机一环和情节展开的重要阶段,并常常作为剧情转折的必要契机而存在,有效推进情节的发展。”
  其实音乐剧的唱法五花八门,没有一定之规,从我们看到的录像或舞台演出和听到的录音来看,大多剧目(如《演艺船》、《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都采用了有一定美声基础、又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据声乐专家称,这种唱法的呼吸、支持、共鸣等发声基础与美声是相通的。另外,有的剧目则完全是一色的美声唱法,这种音乐剧的演唱风格主要出现在那些内容比较严肃,风格接近正歌剧的音乐剧作品中,其唱段篇幅长,情感含量大,戏剧性比较强烈,如《波吉与贝斯》和《歌剧魅影》等,必须由极具表演力的美声唱法来完成,其他唱法都很难胜任。当然,也有把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对独立但又综合运用的剧目,如《西区故事》,男主人公托尼与女主人公玛利亚分别由著名歌剧演唱家卡雷拉斯和卡娜娃演唱,而担任合唱的则是一色的流行唱法演员。这种情况在我国的音乐剧中也有所尝试,如上海歌剧院创作的音乐剧《请与我同行》,还有《夜半歌魂》,其中的一二号人物的演唱都是用美声完成的。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剧诗的表达,也是离不开美声支持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欧美绝大多数的音乐剧歌唱演员至少都进过教堂唱诗班,即使是摇滚歌唱演员,其早期也都接受过系统的美声唱法训练,他们的演唱始终保留着美声唱法的观念,他们声音丰满、位置较高、气息充沛、音准上乘。
  
  三 音乐剧唱法需要美声支持
  
  笔者在这里连续使用“支持”一词,是取其“支撑”与“扶持”义。美声唱法犹如设置在承重结构上的构件,对于加强音乐剧唱法的整体效果起到了稳定作用。
  1 美声唱法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于17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成型于欧洲,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的一种方法,与其他唱法相比,有如下特点:(1)音域宽广,一般的美声唱法的歌手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三个八度,宽广的音域方便了歌手对于技巧的运用;(2)音色优美、音质统一,这一奥秘是科学的运用了声带的振动频率,充分发挥声带优美的音色及音质的上下统一;(3)气息通畅、声音连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最多的方法。这种呼吸伸缩性大,储存量大,还有很好的声音连贯性和弹跳性;(4)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包括人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和脑腔共鸣,好的歌唱者可在发声中自由调节各个共鸣区,以最小的基音和气息获得放大的共鸣效果,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在10万人广场不用麦克风演唱而使每个人都能听到;(5)声音有韧性,伸缩性,这种发声,无论强弱音都要唱在流动的气息上。音量弱时,不是空虚无力,音量加大时横膈膜放松,促使声音能强能弱,能高能低。另外,口型向圆靠拢,可以使音与音、字与字的连接过渡较为自然、平稳、均匀。美声唱法的这些特点,已为各种唱法参考与借鉴。

    2 音乐剧唱法的美通融合
  前面我们谈到,音乐剧是从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在西方音乐剧100多年的发展史中,从早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斯》,到八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时下,“流行音乐大潮也在极其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音乐剧音乐创作风格的发展演变,使音乐剧歌曲能够紧跟生活时尚,紧跟社会潮流,紧跟观众音乐趣味的变迁,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无干涸之虞。”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同样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最初单一的以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与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存,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本,融合了各种唱法特点的音乐剧主流唱法,我们姑且将其称为“音乐剧唱法”。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对于歌唱的要求是全共鸣,还要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在生理上的要求是打开喉咙,追求具有强烈光亮度的“声音集中点”。而融合流行唱法特点之后的音乐剧唱法,有了如下变化:(1)在演唱技巧上,音乐剧唱法依然十分重视美声呼吸技巧的运用,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尤其是在高音区具有很强的爆发力,比流行唱法的“胸式呼吸法”有更多的表现力,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深呼吸;在很多抒情段落的中声区,又往往采用流行唱法的浅呼吸支持的气声唱法,此时借力于话筒达到发音、吐字自然和清晰、亲切的效果,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2)在共鸣的运用上,音乐剧唱法依然十分重视充分运用人体共鸣腔体的位置,用较低的口腔和胸腔共鸣的结合,因为有电声音响扩音的帮助,演唱者可以不去追求全共鸣,更不在意头腔共鸣。音乐剧唱法包容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和美声与流行相容的唱法,这里,我们不难看到美声唱法对音乐剧唱法的“支撑”和“扶持”的作用,是美声保证了音乐剧发展的稳定而不变形。
  那么,美声唱法是否可以承担起音乐剧唱法的基础功能,这种唱法能否为音乐剧演员提供一个优秀的演唱方式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欧美一些时期全能型的音乐剧明星进行分析,看看他们的演唱道路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玛丽·马汀是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音乐剧明星之一,她12岁时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美声训练,20岁时,凭借自己优美的歌喉进入百老汇。后来,马汀演出的《南太平洋》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所有奖项,如托尼最佳音乐剧奖、普利策戏剧奖等,晚年在肯尼迪中心被评为世纪表演艺术家。伯纳黛特·皮特丝,是20世纪后半叶最成功的音乐剧明星,在她将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多次获得托尼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此殊荣。1971年以《锦城春色》获得音乐剧最高奖——托尼最佳表演奖,成为了音乐剧界的传奇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人和全世界人都更加熟悉了莎拉·布莱曼,她是当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名伶。由她诠释的韦伯代表作《歌剧魅影》、《安魂曲》早已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对于一个音乐剧演员来说,不可比拟的歌舞天赋和高超的戏剧领悟力都是他们在音乐剧行当赖以生存的手段。其实,更能为他们赢得掌声,为他们带来事业巅峰的还是他们的歌声。纵观他们的音乐道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早期古典音乐的学习和科学系统的声乐训练,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并最终获得观众的青睐。据了解,当今国内一些演出团体在音乐剧表演的要求上就有些偏颇,或偏重于戏剧表演,或偏重于舞蹈表演,而对歌唱的要求却比较松散。甚至有人认为,一般流行歌手都能唱音乐剧。笔者看过国内原创音乐剧《金沙》,发现其演员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手,他们在演出中,声音比较自然、放松,也有一定的情绪表达,但刻画人物的声音、气息控制却很不到位,原因就在于没能掌握由美声唱法技巧支持的音乐剧唱法。我们的结论是,好的音乐剧演员应是学习古典音乐出身,还要有着对通俗音乐文化深度理解的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9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