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
本文关键词: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
【摘要】: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我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应注意原生态和西方唱法相结合,重视不同语言、不同发音的艺术化练习,努力以民族语言与特殊声音的模拟体现民族特色,以及正确运用民族特色和声和丰富多变的表演形式。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青歌赛 合唱教育 发展思路
【分类号】:J607-4
【正文快照】: 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合唱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被世人所知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充分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近年来我国举办的青年歌手比赛上,在国内外各大型合唱比赛和演出中,原生态的或经改编的少数民族合唱曲目慢慢开始拥有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云岗;从侗族“大歌”看中国多声部民歌[J];音乐探索;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段桥生;侗族多声部民歌的现状及保护与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施咏;21世纪音乐教育对乐理教学的新要求[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孙晓洁;马思聪作品的和声技法研究——以小提琴作品为例[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4 徐新建;“侗歌研究”五十年(上)[J];民族艺术;2001年02期
5 白翎;侗族歌班形式与柯达伊合唱教学思想对多声思维训练的启示[J];艺术探索;2004年S1期
6 毛云岗;从侗族“大歌”看中国多声部民歌[J];音乐探索;2004年03期
7 黄涛;羌族二声部民歌概探[J];音乐探索;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帅红;白诚仁合唱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关意宁;东北汉族民歌音乐特点的多视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田红萍;中国当代女声合唱艺术特征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颜胤盛;继承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雷惠玲;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闫岩;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张琪芳;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及教育价值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何清新;渗透与守望[D];广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伍国栋;侗族民间合唱旋宫实践的初步探讨[J];音乐研究;1985年04期
2 樊祖荫;布依族、壮族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198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娜;;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1年08期
2 朱文婕;;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原则与途径选择[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3 杨秀昭;;逢勃的学术氛围与成熟的研究理念——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的学术总结发言[J];中国音乐;2011年02期
4 张小梅;;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2011年02期
5 罗琼芬;;云南彝族“海菜腔”的音乐特色探微[J];民族音乐;2011年02期
6 孙璐;;两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国”条目比较研究(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宁;;“原生态”民歌十年回顾——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J];人民音乐;2011年08期
8 滕非;;苗族飞歌的意境美[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9 ;音乐理论家王承祖[J];杉乡文学;2011年07期
10 刘浩;;试论多声部民歌中的和声思维方式及应用形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承华;;对两首撒拉族民歌的探究和思考[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广西艺术学院[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怡枋;中国少数民族乐队的别样风情[N];新华日报;2003年
2 李玲;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抢救行动成果喜人[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本报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这个夜晚很美好[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小莹;依据法律保护音乐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5 刘淇;少数民族吹管乐器的主要特色[N];音乐周报;2005年
6 记者 黄华 熊玲;聂耳音乐研讨会在玉溪举行[N];云南日报;2006年
7 金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三个阶段[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记者 应春华 孟宪玲 春华;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行动成果丰硕[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邓钧;《百苗图汇编》价值评估[N];音乐周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宋冰;“天籁之音”:从西南边陲传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叶红旗;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灵萍;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2 张韧洁;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问题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3 郭嘉;论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金霞;土族民间音乐[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刘红;青歌赛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仁顺;朝鲜族民歌《呼拉里》在达斡尔族社会中的流传与变化[D];延边大学;2005年
8 夏敏;乌图阿热勒村蒙古长调民歌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乌云塔娜;论二十世纪初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师占成;“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9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1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