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青海河湟花儿与小调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2:40

  本文关键词:青海河湟花儿与小调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花儿 小调 比较研究


【摘要】: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河湟地区指青海东部的湟水河和黄河流域,,该地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藏、回、土、蒙古、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他们用同一种语言传唱着两种民歌:一种是称之为野曲儿的“花儿”,一种是称之为家曲儿的民间小曲儿。前者是山歌,后者是小调。作为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歌,在渊源、现状、内容、形式、风格、唱法及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价值。 本文以《青海河湟花儿与民间小调比较研究》为题,主要从声乐的角度对其文学内涵、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进行了层层剥笋式比较研究,揭示异同,找出原因,并充分论证得出合理的结论。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一、绪论。说明了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研究现状、资料来源、研究方法。 二、青海河湟文化圈民歌渊源比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历史、地理、人文和社会因素对河湟文化圈民歌产生、发展的影响。 三、花儿与小调辞章比较。从文学角度探究二者在词牌雏形、辞章格律和唱词内容方面的异同。 四、花儿与小调音乐比较。从音乐学角度对二者曲牌、调式和曲式结构、伴奏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五、花儿与小调演唱艺术比较。分原生型态、民间艺人、学院派歌手、现代声乐学理论剖析四个层次对花儿与小调的演唱风格和方法进行深描和比较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 六、花儿与小调的功能和传承比较。对二者功能、传承异同进行比较并展望今后发展的利弊趋势。 七、结语。对前人研究成果做出客观评价,指出“三种唱法”的技术局限性,分析艺术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八、附录。 文章首次对花儿与小调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民歌发展的“反向趋同律”和“同向趋同律”,剖析民歌发展的内部因素以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花儿与小调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花儿 小调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13
  • (一) 研究目的11-13
  • (二) 研究意义13
  • 二、研究现状13-14
  • 三、资料来源14-15
  • 四、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青海河湟文化圈民歌渊源比较16-34
  • 第一节 历史因素16-22
  • 一、花儿与小调的历史背景16-18
  • 二、花儿与小调的历史起源说18-22
  • (一)、原始说18
  • (二)、北朝说18-19
  • (三)、唐代说19
  • (四)、宋代说19
  • (五)、元代说19-20
  • (六)、明代说20-21
  • (七)、清代说21-22
  • 第二节 地理因素22-26
  • 一、花儿与小调的辐射区布23
  • (一)、横向流布特点23
  • (二)、纵向流布特点23
  • 二、花儿与小调的散射区布23-24
  • 三、花儿与小调的地理起源说24-26
  • (一)、花儿的“故乡说”举述24-25
  • (二)、小调的“故乡说”举述25-26
  • 第三节 人文因素26-29
  • 一、花儿与小调的文化环境26
  • 二、花儿与小调的民俗环境26-29
  • (一)、花儿会起源说26-28
  • (二)、小调与民间习俗28-29
  • 第四节 民族因素29-34
  • 一、多民族共同语境形成29-31
  • (一)、种群融合30
  • (二)、民族杂居30-31
  • 二、语言与花儿得名说31-33
  • (一)、野合说32
  • (二)、《诗经》说32
  • (三)、男女花事说32
  • (四)、少年歌者说32
  • (五)、以花喻人说32-33
  • (六)、借花寓意说33
  • (七)、因山得名说33
  • 三、小调的不同称谓33-34
  • 第三章 青海河湟花儿与民间小调的辞章艺术比较34-53
  • 第一节 花儿与小调的词牌雏形34-39
  • 一、花儿的词牌34-38
  • 二、小调的词牌38-39
  • 第二节 花儿与小调的辞章格律39-52
  • 一、花儿的唱词格律39-42
  • (一)、词格39-40
  • (二)、词律40-42
  • 二、小调的唱词格律42-52
  • (一)、词格42-50
  • (二)、词律50-52
  • 第三节 花儿与小调的唱词内容52-53
  • 第四章 青海河湟花儿与民间小调音乐比较53-65
  • 第一节 花儿与小调的曲牌分类53-56
  • 一、花儿曲牌及分类53-55
  • 二、小调的曲牌及分类55-56
  • 第二节 花儿与小调的曲式结构56-63
  • 一、调式56-57
  • 二、曲式结构57-63
  • 第三节 花儿与小调的伴奏形式63-65
  • 一、花儿的伴奏63-64
  • 二、小调的伴奏64-65
  • 第五章 青海河湟花儿与民间小调的演唱比较65-92
  • 第一节 原生型态下的花儿与小调65-67
  • 第二节 民间艺人演唱花儿与小调67-73
  • 一、业余歌手67-69
  • 二、半职业歌手69-70
  • 三、职业歌手70-73
  • 第三节 学院派歌手演唱花儿与小调73-75
  • 第四节 用当代声乐学透析花儿与小调75-92
  • 一、歌唱姿势77
  • 二、气息运用77-78
  • 三、共鸣运用78-79
  • 四、音源位置79
  • 五、演唱形式79-80
  • 六、演唱方法80-92
  • (一)、尖音唱法80
  • (二)、苍音唱法80
  • (三)、尖苍音唱法80-81
  • (四)、演唱技巧81-88
  • (五)、吐字88-92
  • 第六章 青海花儿与民间小调的功能和传承比较92-100
  • 第一节 花儿与小调的功能93-97
  • 一、审美功能93-94
  • 二、民俗功能94-96
  • 三、社会功能96-97
  • 第二节 花儿与小调的传承97-99
  • 一、个体性与集体性98
  • 二、时间性和空间性98-99
  • 第三节 花儿与小调的展望99-100
  • 结语100-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附录一105-108
  • 附录二108-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0-112
  • 后记112-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祁明芳;“花儿”唱醉了老爷山[J];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1期

2 郭德慧;“河州花儿”演唱艺术漫谈[J];中国音乐;2005年02期

3 吴土艮;“花儿”的语言魅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1028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28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