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与弥合——新中国第二次声乐学术论争高潮回顾与思考
本文选题:分歧 切入点:弥合 出处:《中国音乐学》2008年01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声乐学术界关于"唱法"与"科学"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论争,笔者称之为"第二次声乐学术论争高潮"。笔者认为,此次论争高潮可分为前期酝酿、骤然升温和炙热聚焦三个阶段,循此线索对这一声乐现象产生背景、基本进程、主要观点给予了较为详尽的梳捋和总结,并就如何有效解决这场纷争进行深层品评和透析,提出个人不尽成熟的观点、建议和看法。
[Abstract]:Since the new period, the Chinese vocal music academic circles about "singing method" and "science" produced the fierce debate, the author called "the second vocal music academic debate climax".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orgasm of the deba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arly brewing, sudden heating up and hot focusing. According to this clue, the background, basic process and main points of view of this vocal music phenomenon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detail.And how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is dispute in-depth evaluation and dialysis, put forward personal immature views, suggestions and views.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曙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2 金铁林;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彭丽媛音乐会之后[J];人民音乐;1991年01期
3 晓殷;还是要坚持“百家争鸣”——老艺术家王昆女士访谈[J];艺术评论;2004年10期
4 田青;民歌与“民族唱法”——在山西左权“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艺术评论;2004年10期
5 金燕;郭文景;;告诉你,交响乐这种形式是不死的——郭文景访谈[J];艺术评论;2006年04期
6 商泽民;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7 顾雪珍;对声乐教学科学性的探索[J];中国音乐;1994年01期
8 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9 杨仲华;声情并茂 唱演俱佳 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年02期
10 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雁;;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牛童;;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演唱技法——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为例[J];北方音乐;2010年09期
4 俞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高校声乐教学思考[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5 张风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变奏”——从作品的创作及演唱风格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1年12期
6 蔺丽君;;五大声乐教学误区探讨[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7 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郝宝珠;;论当代多元语境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大家;2010年15期
9 王刚;;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4期
10 陈倩;刘雅婷;;关于我国民族音乐继承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安丽;三种唱法及声乐比赛分类方法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宏彬;黄梅戏演唱方法之科学性与独特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莹莹;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与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瀛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风格问题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王超;概述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8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娟;郭兰英与彭丽媛歌唱艺术风格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毛国英;21世纪将是智慧唱法取代肌肉唱法的时代[J];科学中国人;2000年04期
2 朱凌云;王品素声乐教学初探[J];音乐研究;1998年04期
3 金铁林;谈民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1986年01期
4 王世魁;浅谈民族声乐训练中的若干方法问题[J];中国音乐;1998年04期
5 刘正维;音乐的遗传基因——关于传统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文辉;;“科学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诸问题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牛俊霞;;也谈“三种唱法说”[J];戏剧之家;2010年02期
3 陈若菊;;美声唱法学习笔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年04期
4 郭永秀;;中国式美声唱法震撼狮城——新加坡报纸评吴雁泽独唱音乐会[J];音乐世界;1991年12期
5 李定国;;专家谈青年歌手大赛[J];音乐世界;1992年09期
6 陈晓慧;突破难点科学训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吴小舟;浅谈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冠名之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刘文沛;;获奖归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美声唱法铜奖获得者李玫访谈录[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任超平;喉头的稳定——美声唱法的最佳状态之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纾;;和谐社会与犯罪学的发展——试论我国犯罪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邢玉瑞;;从预测要素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问题[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运气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少华;肖宜;;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科学性问题[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兴鹏;张华;郭晓佳;;黄帝冢在正宁的历史地理辨析——兼论旅游规划的科学性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陆克娟;;浅谈医院病案的法律性、完整性、科学性问题[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田力;;各类稿件存在问题分析及投稿要求[A];河南省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重症监护技术培训班资料汇编[C];2006年
8 燕国材;;五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10 任宝泉;;电镀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标准[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孙勇军;弥合分歧 谋求共识[N];人民日报;2001年
2 显舟;偶然与必然[N];音乐周报;2006年
3 韩晓雪;宝剑锋从磨砺出[N];文艺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吴月玲 实习记者 张亚萌;青歌赛美声组为何中国歌曲唱得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5 王秉锐;我对金钟奖声乐比赛的几点感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燕;和艳丽:给人全新感受[N];云南日报;2006年
7 ;郁钧剑 抑扬顿挫养乐感[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9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法美歧见难弥合[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王琳琳;美声唱法的特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N];音乐生活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姜亚军;英语变体研究与比较修辞学的接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4 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莫雯雯;美可美,,非常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坚;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发展概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昶;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亮;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71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