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本文选题:“纳西古乐” + 丽江“洞经音乐”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摘要】:"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Abstract]:The title "Naxi Ancient Music" 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50s.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avoid seeing religion as a feudal and backward political atmosphere, Lijiang cave musicians called it "Lijiang ancient music"; in the early 1990s, Xuanke replaced it with "Naxi ancient music", also referring to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For a long time, Naxi ancient music was equated with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in many people's ideas because it was mainly playing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In fact, "Naxi ancient music"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that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and passed on to the presen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n which the Naxi ancestors continuously created and fused foreign music in their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 It includes Lijiang Cave Classical Music and Bang Si Xi Li, Dongba Music and Remei consult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朱建军;从文字渊源物的角度对语段——记意文字类型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陶思炎;论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云;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崔涛;我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探论[J];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04期
7 马强才;从“娱乐”到“寻找真理”——试探西方美学游戏说的发展动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王宇;;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4期
9 林同华;简论中国原始社会的绘画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郭淑云;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6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7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8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兴国;存在之思与传奇之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维妍;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洁;循山之纹理 绘路之新绿[D];重庆大学;2003年
6 曾琳智;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D];湘潭大学;2003年
7 胡远慧;湘西保靖县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正君;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明跃;;“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968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96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