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论汉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

发布时间:2018-08-14 13:04
【摘要】: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由仅仅表达欢乐的情绪到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到东汉后期,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音乐的功能离早期的只强调是"德化"人民的工具、以"中和"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的音乐欣赏观念越来越远。这一现象出现在汉代的音乐发展实践中,而并不表现于当时的音乐理论中,说明在汉代,音乐的发展实践超前于当时的音乐理论。
[Abstract]:In the long practice of music developmen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music wa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the early period when elegant music became the only music of the court, to the later, both in the folk and in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class, they began to accept the vulgar music. So that different styles of folk music began to be widely absorbed, gradually into the elegant music. The music style also develops from elegant music neat and simple to changeable and even can express the person's high level subtle emotion, from expressing the happy emotion to expressing the person's happiness and anger, this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By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music appreciation concept of "beauty of sadness" was formed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music was only emphasized as the tool of the people of "virtue" from the early period. The concept of music appreciation, which takes neutralization as the only aesthetic standar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stant. This phenomenon appeared in the practice of music development in the Han Dynasty, but not in the music theory at that time, indicating tha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music development practice was ahead of the music theory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星;彭爱芬;;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晓卫;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梅琼林;屈赋的对话性功能及其潜在文化背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李瑞明;沈曾植诗学“三关”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戴建业;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翟翠霞;《诗经》与汉赋美人形象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7 毛晓平;鲁迅与民间美术[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9期

8 唐建;二十世纪宫体诗论辩述要[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冷卫国;玄学的兴盛与正始赋学批评的时代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秦元;述国事变迁 观人生沉浮——颜之推《观我生赋》初探[J];齐鲁学刊;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6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理;传媒的双刃[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卫星;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朝晖;平民化与贵族气[D];湘潭大学;2001年

3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4 孟祥娟;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D];吉林大学;2005年

5 周西宁;文学史意义上的“文学自觉”再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6 符欲静;南北朝连珠体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蔡乐;中古悲情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史超;曹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常娟娟;六朝赋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鹏;正始少年名士群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维平;;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雅乐及重建雅乐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1年02期

2 陈洁;;从汉代“百戏”看杂技对舞蹈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3 苏丹;;汉乐四品考略[J];作家;2011年16期

4 王宏蕾;;汉代编钟音乐性简析[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5 郑莉;;明代太常乐官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何薇;;谈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0期

7 金千兴;奚治茹;;金千兴《心韶金千兴舞乐七十年》节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音乐知多少[J];小演奏家;2011年08期

9 杨赛;洪艳;;乐从和[J];人民音乐;2011年07期

10 王小盾;;明朝和高丽的音乐交往:1368—1373年[J];中国音乐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照东;;论蒙元宫廷音乐及其文化艺术价值[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欢;“新雅乐”为哈辉导航[N];音乐周报;2009年

2 记者 朱良骏;文博会音乐分会场启幕[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启民;赤峰雅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N];赤峰日报;2010年

4 景作人;“雅乐”的高妙境界[N];音乐周报;2002年

5 海儿;中国舞蹈学者赴日参加雅乐庆典活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记者 潘一峰;弘扬南宋文化 延续城市文脉[N];杭州日报;2009年

7 张琬麟;扮靓动作人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8 朱治德;南京流行“小拉舞”[N];西藏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白炜;向世界传播“中国之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从周;鉴别音乐[N];西南电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西汉雅乐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路佳琳;北宋景yP—嘉yP年间的雅乐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聂丛竹;中国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晓龙;五代十国时期音乐及其文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西北大学;2005年

6 吴露艳;魏晋南朝雅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彭勇;他山之石,可否攻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飞;论“商”声与“商”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汪润锋;先秦儒家乐论的伦理美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2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182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