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的镜像时空观
[Abstract]:In fact,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human music derive a virtual mirror space and time, which is composed of aesthetic subject, intersubjectivity / interposition subject and aesthetic object. And with the outside of the real world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nd compatibility. By virtue of the mirror image platform, the subject can unfold the value experience of time and space in calendars, time and space, and transcendental time and space, and can absorb the subtle image theory of form, form and metaphysics, as well as create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sensibility. The category generality and rational idea image of intellectualization.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所
【分类号】:J6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刘文荣;;“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论声乐艺术之美及四大系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4 付敏;;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翠萍;;论“联想”在交响音乐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纪锦霞;;论音乐的社会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杨芳;;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谈谈德彪西音乐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许凤;;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罗伯特·舒曼标题音乐的文学思维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刘新敖;;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黄铨剑;评《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向迎春;;音乐教学切勿买椟还珠——论趣味性教学的四大误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韩梅;;张扬个性,追求风格——由《七子之歌》教学导入设计引发的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徐志博;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单金龙;音乐美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英;北华大学师范声乐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寅玲;莫扎特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表演解释的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关彦;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文华;;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综述[J];艺术研究;2006年01期
2 徐昭宇;;我手写我史——2006年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7年04期
3 茅原;;新时期的音乐美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年03期
4 邢维凯;;音乐美学知识问答(续)[J];中国音乐教育;1991年03期
5 韩锺恩;;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夏海蕾;雷琼;;意境: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J];理论界;2006年07期
7 韩锺恩;;音乐人类学:通过错位发展,悬置价值冲突,实现求异互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韩钟恩;我读《音乐美学导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9 孙月;;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人民音乐;2009年02期
10 王文卓;;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问题[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233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3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