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脱世俗到超越自我——简论魏晋音乐理论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J6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4 冷卫国;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5 邓小军;陶渊明《述酒》诗补证——兼论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不同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杨秋荣;鸟儿飞往不同的地方——海子的隐逸情怀兼与陶渊明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李剑清;陆机人格心态探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叉;从汉英“死亡”语看中英社会文化[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袁书会;追寻桃花源——也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黄竞;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丽;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 林海鹰;《太平御览》引《释名》校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亮;论《楚辞》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风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蔺文龙;由尊屈到崇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薛峰;序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万志;论陆机的诗歌及其评价[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航;论王弼人性论中儒道合流的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龙;陶渊明诗文的生命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书林;陶渊明交游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媛;;论《乐记》对现代音乐疗法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刘红红;;“声无哀乐”论与魏晋时期艺术本体的独立[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刘歌;;余音袅袅,《广陵散》永远奏不完的悲壮——古代音乐家嵇康述评[J];流行歌曲;2011年02期
4 蒋争鸣;;魏晋六朝文人音乐传播类型及作用探究[J];人民音乐;2011年07期
5 方骞;;新时期《声无哀乐论》研究述略[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6 余施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3期
7 李明辉;;音乐的构成与两种音乐——胡戈·里曼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邵志根;;试谈各阶层群众的音乐审美特点[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李红梅;;马头琴音乐与蒙古族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林晨;遗产与遗失[N];音乐周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裴诺;中国流行音乐还在“找门”[N];音乐周报;2006年
3 李宏宇;北京声纳:用噪音做音乐[N];南方周末;2003年
4 本报记者 张红梅;传统民乐 现代打造[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5 王小宁;文学与音乐的互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邬焕庆;中国流行音乐:“光天化日下的衰竭”[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范哲明;名不副实的“传统”与难以为是的“创新”[N];音乐周报;2008年
8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 王澍;寂静中,飞出一架架纸飞机[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扬;基于对音乐本质的探讨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2 邵红超;乐源情声—音乐起源问题的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刘晓鸿;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郭民建;黄自声乐作品的美学阐释[D];山东大学;2008年
5 丛晓东;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6 戴晨[?;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音乐美学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笑梦;嵇康《声无哀乐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栾s,
本文编号:2547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54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