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表现中二度创作的多元化——以不同版本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沃尔甘夫·裴苏,黄家忻;莫扎特和贝多芬延音踏板技法比较[J];钢琴艺术;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万慧;;钢琴踏板的简易综述[J];文教资料;2012年01期
2 唐碧蓉;;论钢琴踏板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7年02期
3 唐碧蓉;;浅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7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昱;链接钢琴作品与演奏的历史途径[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2 张放;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演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楠楠;;声乐学习方法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2 保尔·巴杜拉-斯科达;朱雅芬;;钢琴大师谈钢琴演奏(二十)[J];钢琴艺术;2008年02期
3 石应宽;;关于标题音乐[J];音乐世界;1982年07期
4 娄新艺;;谈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之音乐表现[J];大家;2010年23期
5 王梅;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之风格及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二度创作[J];音乐探索;1985年04期
6 刘昕;;关于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7 何张文沁;我学“致爱丽丝”[J];小演奏家;2005年08期
8 吕小凤;;声乐教学如何培养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J];歌海;2008年05期
9 薛晓弟;;试论音乐二度创作的方法[J];艺术教育;2010年04期
10 董茉;;浅谈中国古曲改编的钢琴曲的音乐表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祁恒义;史秀艳;;努力二度创作,提高制作水平——《一颗永远跳动的心》创作体会[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3 艾宁;;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特点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4 金明春;;论中国歌曲的衬字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孙佳;;我借版贸做品牌[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7 林瑞武;;福建戏剧的又一时代性嬗变[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8 陈郧刚;;论钢琴的发音与音乐表现[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9 关秋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下一代[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何娇;孙瑜;田野;;抒音乐之情 创音乐之新——论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5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N];文汇报;2007年
6 编译 风来疏竹;贝多芬死于梅毒还是铅中毒?[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卞祖善;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N];音乐周报;2004年
8 施邑屏;世界首枚贝多芬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马跃;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10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贝多芬:化回避为自励的音乐天才[N];北京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冯欣欣;序列理念的笃行者——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钢琴曲I-XIV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刘镇波;云杉木材共振板的振动特性与钢琴声学品质评价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毅;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振华;论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及演唱[D];河南大学;2009年
5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董方;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的研究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裴佳;试论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兼谈早期键盘变奏曲的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10 王焰;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7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58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