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三首钢琴组曲和声技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舒曼三首钢琴组曲和声技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u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在钢琴创作中,舒曼以其特有的音乐思维和创作手法,使其作品在严谨逻辑中体现着生命的激情和深邃的诗意。毫无疑问,舒曼的钢琴音乐作品最能体现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舒曼,必须了解他的钢琴音乐。 本文以舒曼创作的三首钢琴组曲《狂欢节》、《童年情景》、《交响练习曲》作为研究文本,通过对这三部作品在音乐特性和弦形态、和声进行、调式调性等方面和声技法的梳理与分类,探讨舒曼多样化的和声语言特点,引起人们对舒曼的关注。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概述,分为两个部分,是对舒曼生平与钢琴组曲创作的简介,点明这三首组曲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是对舒曼三首钢琴组曲音乐特性的总结。一、曲式结构的简洁性;二、旋律的抒情性、即兴性;三、动机材料的贯穿性;四、作品内容的文学性。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地探究舒曼钢琴组曲的创作风格特征。 第三、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论述了舒曼三首钢琴组曲中的特色和声技法,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和声终止式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总结。第四章通过对作品中的调式调性的对比与交替的研讨,包括关系大小调的交替、同主音大小调式的交替、综合交替、调性的对置四个部分,找出舒曼特色的和声技法。 结语部分在二、三、四章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三首钢琴组曲《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情景》和声技法的特点作了归纳总结。力图说明其“在共性中突显个性,对比中寻求统一”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原则。
【关键词】:舒曼 钢琴组曲 和声 和弦结构 调式调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14.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选题意义9
-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第一章 舒曼生平与钢琴组曲创作11-17
- 一、舒曼生平11-12
- 二、舒曼的钢琴创作12-17
- 第二章 舒曼三首钢琴组曲的音乐特征17-25
- 一、曲式结构的简洁性17-19
- 二、动机材料的贯穿性19-22
- 三、旋律的抒情性、即兴性22-23
- 四、作品内容的文学性23-25
- 第三章 和声技法25-49
- 一、和弦结构26-34
- (一) 不协和和弦27-33
- (二) 变和弦33-34
- 二、和声进行34-42
- (一) 副属功能和弦在离调中的作用35-39
- (二) 副下属功能和弦在离调中的作用39-42
- 三、和声终止式42-49
- 第四章 调式调性49-70
- 一、调性布局的统一49-53
- 二、转调方式的多样53-62
- (一) 自然音为共同和弦的转调54-57
- (二) 变化音位共同和弦的转调57-62
- 三、调式调性的相互交替62-70
- (一) 关系大小调的交替62-64
- (二) 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64-65
- (三) 综合交替65-67
- (四) 调性对置67-70
- 结语70-72
- 注释72-74
- 参考资料74-78
- 一、中文著作74-76
- 二、中文论文76-77
- 三、外文著作77
- 四、乐谱77-78
- 致谢78-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峻;;对舒曼《狩猎之歌》的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1年07期
2 任素芬;;舒曼“情感论”美学思想成因初探[J];华章;2011年22期
3 吴媛媛;;舒曼艺术歌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J];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4 吴媛媛;;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特点浅析[J];大舞台;2011年07期
5 吴媛媛;;《童年情景》的思想蕴意[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6 徐颖周;;舒曼钢琴作品《C大调幻想曲》(Op.17)演奏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徐懿;;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创作及演奏[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8 王晔;;钢琴组曲《山花集》曲式结构研究[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9 李寒;;舒曼《吉普赛生活》中的音乐诗性[J];大舞台;2011年06期
10 董霞;;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文波;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钢琴音乐会[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李西安;苏夏教授:“在星辉斑斓里放歌”[N];人民日报;2005年
3 刘宝海;东京名脑收藏馆[N];中国石化报;2000年
4 驻约旦使馆文化处 杨荣浩;约旦文化工作的面面观[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钟子林;打好基础的一套教材[N];音乐周报;2000年
6 杨大林;银幕中的古典乐章[N];音乐周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严长元;用音乐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俄罗斯文化节”的另一张王牌[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代百生;重读勃拉姆斯[N];音乐周报;2002年
10 蔡欣欣;“俄罗斯风情”致敬中国俄语年[N];音乐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Z
本文编号:303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0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