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作品中的悲情色彩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1 07:18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传统审美倾向,使二胡逐渐向旋律至上、近人声的方向发展,其作品也多以歌唱性、抒情性为主。二胡多有悲情色彩的作品,《二泉映月》的广泛流传,也使民众对二胡产生未闻其声先感其悲的独特审美心理。本文通过对二胡悲情题材作品进行分类,结合中国美学中的尚悲倾向,对二胡悲情效果成因进行分析。二胡作品不仅拥有含蓄式的悲情,也包含激烈矛盾冲突式的悲壮。二胡擅于表达音乐情绪的强大潜力,也是悲情二胡作品得到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郑州师范教育. 2018,7(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美学中的尚悲倾向
二、二胡题材中的悲情色彩分类
(一) 忧国忧民, 悲己抒怀
(二) 移情入境, 触景生情
(三) 时代塑人, 悲情女性
1. 悲情中的传统女性
2. 悲壮中的近现代女性
三、二胡悲情效果成因分析
(一) 内因:二胡本质形态
(二) 外因:二胡悲情效果
1. 二胡的阴柔化倾向
2. 二胡作品的悲剧快感倾向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戏曲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以怀梆为例[J]. 李菁钰. 新闻爱好者. 2018(01)
[2]阴柔清韵——道教音乐审美风格论[J]. 蒲亨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 施咏.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悲剧美感问题研究[D]. 刘晨.安徽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09927
【文章来源】:郑州师范教育. 2018,7(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美学中的尚悲倾向
二、二胡题材中的悲情色彩分类
(一) 忧国忧民, 悲己抒怀
(二) 移情入境, 触景生情
(三) 时代塑人, 悲情女性
1. 悲情中的传统女性
2. 悲壮中的近现代女性
三、二胡悲情效果成因分析
(一) 内因:二胡本质形态
(二) 外因:二胡悲情效果
1. 二胡的阴柔化倾向
2. 二胡作品的悲剧快感倾向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戏曲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以怀梆为例[J]. 李菁钰. 新闻爱好者. 2018(01)
[2]阴柔清韵——道教音乐审美风格论[J]. 蒲亨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 施咏.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悲剧美感问题研究[D]. 刘晨.安徽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09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20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