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电子音乐创作中“非乐音”的音乐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2:02

  本文关键词:电子音乐创作中“非乐音”的音乐性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关键词】:“非乐音” “音乐性” “音乐”要素 噪化“乐音”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8
【目录】:
  • 前言5-6
  • 第一章 “非乐音”的概念界定、研究背景及使用概况6-21
  • 第一节 “非乐音”概念的阐述6-7
  • 第二节 “非乐音”使用的历史沿革7-12
  • 一、“非乐音”创作现象的追溯7
  • 二、“非乐音”创作理念的出现7-9
  • 三、“非乐音”创作材料的获得9-11
  • 四、“非乐音”创作记谱的特点11-12
  • 第三节 “非乐音”作品在创作中使用的三类声音材料12-15
  • 一、“噪化乐音”13-14
  • 二、“自然界”音响14-15
  • 三、“电子合成”音响15
  • 第四节 基于“声音性质”的不同对电子音乐作品进行的“分层”15-18
  • 一、“乐音层”15-16
  • 二、“模糊层”16-17
  • 三、“噪音层”17
  • 四、“混合层”17-18
  • 第五节 基于“艺术性”的差异对电子音乐作品进行的“分类”18-21
  • 一、“声”类19
  • 二、“音”类19-20
  • 三、“乐”类20-21
  • 第二章 “非乐音”作品获得“音乐性”的“基本途径”与“创新途径”21-32
  • 第一节 “非乐音”作品获得音乐性的“基本途径”21-28
  • 一、基于“节奏”要素获得音乐性21-24
  • 二、基于“音高”要素获得音乐性24-26
  • 三、基于“韵律”要素获得音乐性26
  • 四、基于“力度”要素获得音乐性26-27
  • 小结27-28
  • 第二节 “非乐音”作品获得音乐性的“创新途径”28-32
  • 一、基于“空间美感”因素获得音乐性28-31
  • 二、基于“声音符号”因素获得音乐性31-32
  • 第三章 结论32-36
  • 第一节 电子音乐创作要更加重视获得音乐性的“基本要素”32-33
  • 一、“非乐音”特征使得电子音乐作品必须以音乐基本要素来进行创作32-33
  • 二、电子音乐对分贝和频率的处理要以人的听觉接受程度为前提33
  • 第二节 “非乐音”只是“手段”,音乐性才是最终“目的”33-36
  • 一、主观创作理念对音乐性的影响34
  • 二、客观实践对电子音乐实现音乐性的影响34-36
  • 参考文献36-37
  • 后记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电子音乐创作中“非乐音”的音乐性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36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