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荒山之夜》穆索尔斯基版本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管弦乐技法特征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05-01 01:03

  本文关键词:《荒山之夜》穆索尔斯基版本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管弦乐技法特征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强力集团”作曲家之一穆索尔斯基的著名管弦乐作品《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为研究对象。在作曲技术理论的视野下,对该作品的两个不同版本——穆索尔斯基原作版本(1867)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编版本(1886)——进行比较研究,透过管弦乐配器技术分析对两个版本所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科学与艺术”音响特征给予充分关注与解读,并结合两部作品所透露出的不同音乐创作美学观,对其不同的配器、音响结构观念进行比较阐释。本文具体分为三个主要章节:第一、二章将分别对两个不同版本进行主题构思与配器写作分析:穆索尔斯基版本《荒山之夜》体现出“变奏与回旋”融合的混合型边缘曲式结构特征。从宏观的配器技术上看,该版本在音响布局上完整、深入地揭示了西方音乐在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种种非“范式写作”特征:借鉴俄罗斯民间多声音乐发展技巧,横向音色布局凸显出音色叠加、转换与对置等特点;而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管弦乐纵向声部安排“上密、下疏、中不空”之基本音响结构原则的动摇……如此种种变化,都预示了二十世纪以来创新性的、非范式性的、多样化的音色结构与配器观念。相比之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改编版本,则凸显出在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以来形成的交响音乐范式性写作观念下对于原版本之“整合”的目的,无论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的设计,还是纵、横音响结构的和谐安排,都体现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扎实与深厚的古典音乐理论实践功底。在第三章中,笔者将以音色布局为核心,透过对两个版本纵、横音色布局之微观视野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并在宏观上形成两个版本之创作理念与配器技术的异同认知。本文的结论是,以《荒山之夜》两个版本之相同的音高材料(主题旋律)、文学性(圣约翰节前夜安息日的女巫狂欢)以及在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斯拉夫民族情怀为依托,于管弦乐队创作技法角度进行比较,最终阐释了两位作曲家在对待同一创作素材、题材、体裁时之“创新性”(穆索尔斯基)与“承继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理念差异与管弦乐队创作技法差异。
【关键词】:荒山之夜 作品分析 配器技术 音色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4
【目录】:
  • 论文摘要4-7
  • 绪论7-11
  • 一、研究对象7-8
  • (一) 研究对象、方法与目的7-8
  • (二) 选题缘起与国内研究现状8
  • 二、《荒山之夜》创作背景与多个版本8-11
  • 第一章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创作与配器分析11-45
  • 第一节 曲式结构:主题构造与变奏11-18
  • 一、带有变奏-回旋特性的混合型边缘曲式11-13
  • 二、主题构造与变奏13-18
  • (一) 主题构造13-16
  • (二) 主题变奏样态16-18
  • 第二节 横向织体形态中的音色布局18-26
  • 一、主题旋律在乐段内部的局部音色变化18-24
  • (一) 音色叠加18-20
  • (二) 音色转换20-22
  • (三) 音色对置22-24
  • 二、主题旋律在多个乐段间的横向音色安排24-26
  • (一) 双管音色的八度叠合25
  • (二) 双管音色的三度叠合25-26
  • 第三节 纵向织体形态中的音色处理26-45
  • 一、音乐织体的多种构成因素26-29
  • (一) 动机音型26-28
  • (二) 线条音型28-29
  • 二、纵向织体形态的构建方式29-33
  • (一) “以横生纵”的和弦构建方式29-31
  • (二) 同源织体中的多样态结合31-32
  • (三) 音型化织体的密集衔接32-33
  • 三、纵向织体形态中的音色处理33-45
  • (一) 旋律层次33-35
  • (二) 和声层次35-39
  • (三) 低音层次39-42
  • (四) 局部风格化的两点特征42-45
  • 第二章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荒山之夜》创作与配器分析45-64
  • 第一节 曲式结构与主题“再创作”45-50
  • 一、规范的复三部曲式45-47
  • 二、主题材料的改写与“再创”47-50
  • (一) 原材料的运用47-48
  • (二) 新材料的补充48-50
  • 第二节 横向织体形态中的音色处理50-56
  • 一、动机材料的基本呈现方式50-53
  • 二、旋律线条的横向音色布局53-56
  • (一) 乐段内部音色转换53-54
  • (二) 乐段之间音色对比54-56
  • 第三节 纵向织体形态中的音色处理56-64
  • 一、主调型织体纵向音色处理56-61
  • (一) 旋律层次56-58
  • (二) 和声层次58-61
  • 二、复调型织体中的音色处理61-64
  • (一) 对比型61-62
  • (二) 模仿型62
  • (三) 复合型62-64
  • 第三章 两版《荒山之夜》管弦乐技法与创作理念之比较64-101
  • 第一节 乐队编制与乐器运用之比较64-76
  • 一、乐队编制比较64-66
  • 二、乐器使用与演奏技法运用之比较66-76
  • (一) 打击乐组66-69
  • (二) 管乐组69-72
  • (三) 弦乐组72-76
  • 第二节 微观材料与宏观结构的构建之比较76-78
  • 一、微观材料构建之比较76-77
  • 二、宏观曲式结构之比较77-78
  • 第三节 管弦乐技法特征之比较78-98
  • 一、主题材料纵横音响布局之比较78-89
  • (一) 横向音色布局比较78-85
  • (二) 纵向音色布局比较85-89
  • 二、局部配器技法之比较89-91
  • (一) 混合音色之不同处理89-90
  • (二) 功能分组之不同处理90-91
  • 三、结构中各个高潮点的处理91-97
  • (一) 材料相同的高潮点处理91-94
  • (二) 材料相异的高潮点处理94-97
  • 四、两版《荒山之夜》管弦乐技法的基本特征97-98
  • (一) 管弦乐技法的宏观特征之比较97
  • (二) 管弦乐技法的微观特征之比较97-98
  • 第四节 创作理念与美学观念之比较98-101
  • 一、创作理念之比较98-99
  • 二、美学观念之比较99-101
  • 结论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4
  • 附录104-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正;;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天方夜谈》[J];文化译丛;1987年01期

2 王逸舟;;航行中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J];歌剧;2008年12期

3 晓文;;乐声中的神话世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天方夜谭》[J];小演奏家;2012年07期

4 白永欣;;浅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浪漫曲《在格鲁吉亚的山岗上》[J];广播歌选;2009年06期

5 赵l,

本文编号:337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37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