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音乐本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1:02

  本文关键词: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音乐本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捷克民族乐派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作曲家的巅峰之作,这一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赋予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新的艺术效果。另外,这部作品中纯熟的作曲手法,也使得作曲家跻身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作为捷克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的这一交响诗套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斯美塔那将民族性素材置于新的形式当中,使交响诗这一体裁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笔者的这篇论文当中,笔者将立足于结构、和声、配器和复调等几个方面对这六个首的音乐本体情况作细致地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说明论文选题方面的诸多因素;第二章主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套曲的创作背景;第三章探究各个首的结构创新情况,总结其结构特点;第四章分析和声,寻找斯美塔那在这一套曲中对功能和声的发展因素;第五章研究配器特点,总结套曲中的运用配器技术情况;第六章解析复调运用情况,总结斯美塔那写作复调的常用特点;第七章笔者将总结斯美塔那对交响诗这一体裁发展的情况,并通过其发展的影响窥探中国交响诗发展途径。 对于这篇论文,笔者首先希望能对交响诗这一体裁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对斯美塔那这个伟大的民族作曲家有更深刻地认识;其次,通过对作曲技术理论各个方面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寻找到斯美塔那音乐创新特点以及对交响诗体裁的发展方式;第三,通过斯美塔那对捷克民族音乐发展探索所作的努力,能够形成对当前我国交响诗音乐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斯美塔那 交响诗 结构 和声 配器 复调 民族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第一章 引言8-14
  • 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三、论文写作的内容、方法和特色12-14
  • 第二章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创作概述14-19
  • 一、斯美塔那“辉煌而凄惨”的一生14-15
  • 二、交响诗套曲的创作背景15-16
  • 三、题材简介16-19
  • (一) 描写祖国自然风景16-17
  • (二) 讲述捷克古老传说17-18
  • (三) 回顾捷克历史战争18-19
  • 第三章 曲体结构的新趋势19-47
  • 一、复三部曲式19-26
  • (一) 结构立足点20-21
  • (二) 结构特点21-26
  • 1 三段式中融合二段式23-24
  • 2 结合赋格段24
  • 3 奏鸣原则的体现24-25
  • 4“合成性”中部25-26
  • 二、混合曲式26-33
  • (一) 结构立足点26-27
  • (二) 结构特点27-33
  • 1 回旋曲式27-29
  • 2 复三部曲式29-31
  • 3 其它观点31-33
  • 三、双主题变奏曲式33-38
  • (一) 结构立足点33-34
  • (二) 结构特点34-38
  • 1 结合赋格段36
  • 2 贯穿曲式原则的渗透36-38
  • 四、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中介性曲式38-40
  • (一) 结构立足点38-39
  • (二) 结构特点39-40
  • 五、贯穿曲式40-47
  • (一) 结构立足点41
  • (二) 结构特点41-47
  • 1 整体结构的延续性42
  • 2 内部结构的复杂化42-45
  • 3 内部结构的阶段性和双重性45-46
  • 4 结尾部分的综合性46-47
  • 第四章 功能和声的继承与发展47-58
  • 一、对古典主义和声的继承47-52
  • (一) 典型的和声终止式47-48
  • (二) 和声布局的功能逻辑48-49
  • (三) 调性布局的功能逻辑49
  • (四) 副属和弦的运用49-50
  • (五) 转调手法的继承性50-52
  • 二、对古典主义和声的发展52-58
  • (一) 混合调式52-54
  • (二) 持续音54
  • (三) 变化音54-55
  • (四) 转调方式的扩展55-56
  • (五) 调性的连续进行56
  • (六) 音阶半音化进行56-58
  • 第五章 传统配器手法上的体现58-78
  • 一、同一主题的不同乐器组合58-61
  • (一) 第一首“维谢赫拉德”主题58-60
  • (二) 第四首“圆号主题”60-61
  • 二、舞蹈场景的配器手法61-65
  • (一) 巧妙的乐器安排61-64
  • (二) 合适的音响布局64-65
  • (三) 简单的和弦排列组合65
  • 三、圆号的功能体现65-73
  • (一) 填充和声功能66-70
  • (二) 充当木管功能70-73
  • 四、全奏中的配器手法73-78
  • (一) 织体式73-76
  • (二) 合唱式76-78
  • 第六章 复调手法的单一性78-92
  • 一、赋格段78-89
  • (一) 具体分析78-89
  • 1 第一首中部的“勇士操练兵器”场景78-82
  • 2 第四首描写“森林树叶簌簌作响”场景82-84
  • 3 第五首发展部分的“战歌第三句”发展阶段84-89
  • (二) 赋格特点总结89
  • 二、卡农模仿89-92
  • 第七章 交响诗体裁的发展92-98
  • 一、交响诗题材的开创性92-93
  • 二、音乐本体的创新性93-95
  • (一)作曲技术手法的新意93-94
  • (二)融合民族性音乐素材94
  • (三)套曲交响诗的形成94-95
  • 三、对中国交响诗音乐发展的启示95-98
  • 结语98-99
  • 参考文献99-101
  • 后记101-102
  • 附件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另一位失聪的音乐家——捷克音乐之魂斯美塔那[J];歌剧;2010年05期

2 张积良;;独具匠心的构思——析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蕾;;论斯美塔那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体现与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5期

4 毛宇宽;斯美塔那及其不朽巨作《我的祖国》[J];音乐研究;1980年02期

5 宋洋;斯美塔那——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J];美与时代;2003年10期

6 P·N巴拉诺夫斯卡娅 ,何今声;斯美塔那的生平和创作道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陈立;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的两个版本[J];人民音乐;1995年12期

8 丁明顺;听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J];实用影音技术;2000年08期

9 李恒;;浅析斯美塔那作品《我的祖国》中的爱国情结[J];音乐创作;2006年06期

10 金经言;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音乐社会学研究概要[J];中国音乐学;199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燕;捷克民族乐派作品中民族性因素特点的分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音乐本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41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