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红色小提琴”的产生、传播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5-01-14 02:48
作曲家陈钢在“文革”时期创作出的一组“红色小提琴”音乐作品,这一组作品虽没像《梁祝》那样人尽皆知,但也依然进入国际小提琴艺术的节目单中,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会上的常选曲目。与佛朗索瓦·吉拉德执导、麦凯勒编剧的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约翰·科里亚诺配乐的《红色小提琴》不同的是,“红色小提琴”一词是作曲家的借称也是自称,其命名缘由、灵感来源及作曲家在这一时期所遵循的个人创作规经验值得学界深入探究与区别。本文试从1974-1976年间作曲家集中创作出的《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迎来春色换人间》《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五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小提琴”音乐作品详细的音乐分析,将其置于“文革”的特殊历史背景中,结合其生发的文化土壤和环境,站在当下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视野上,判断其创作得失,总结创作经验,为探寻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之路作些有用的思考。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二、“红色小提琴”的称谓来源及其概念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核心材料
(二)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三)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红色小提琴”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文化背景
(二)音乐创作背景(从《梁祝》到“红色小提琴”)
第二节 家学与学缘关系
(一)个人的文化归属及其追求
第二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陈钢
(一)创作的主体性与独立性
第二节 五首“红色小提琴”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我爱祖国的台湾》
(二)《金色的炉台》
(三)《苗岭的早晨》
(四)《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五)《迎来春色换人间》
第三章 “红色小提琴”的传播
第一节 不同演奏家演绎版本分析
(一)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
(二)其他知名演奏家演绎的“红色小提琴”版本
第二节 乐谱、DVD、CD发行
第三节 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传播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文编号:4026291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二、“红色小提琴”的称谓来源及其概念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核心材料
(二)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三)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红色小提琴”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文化背景
(二)音乐创作背景(从《梁祝》到“红色小提琴”)
第二节 家学与学缘关系
(一)个人的文化归属及其追求
第二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陈钢
(一)创作的主体性与独立性
第二节 五首“红色小提琴”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我爱祖国的台湾》
(二)《金色的炉台》
(三)《苗岭的早晨》
(四)《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五)《迎来春色换人间》
第三章 “红色小提琴”的传播
第一节 不同演奏家演绎版本分析
(一)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
(二)其他知名演奏家演绎的“红色小提琴”版本
第二节 乐谱、DVD、CD发行
第三节 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传播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文编号:4026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402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