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
发布时间:2017-05-31 04:09
本文关键词:《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配器的讨论,我们熟悉的通常有以下三类:乐器的使用以及配器写法上的指导,如柏辽兹或瓦西连科的配器法教程;某一作曲家或作品的配器细节研究,如:凯西·拉塞维奇的论文《卢托斯拉夫斯基作品的配器》,或者周文中分析瓦列兹《电离化》结构中音色功能的文章;还有就是对某个时期配器风格及音色布局逻辑的总结,就像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他的《音乐的音响》一书中,通过详述各个时代乐器及其演奏的细节,来描绘整个时代配器的风貌。 不同的研究各有其主旨,但结论的得出,同样有赖于过程中标准的划定、规则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可以说,过程有时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是过程导致了结果。对某种音色组合的色彩,用描绘性的语言将之与和声、句法等相关联,这是一种对传授配器写作技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详细地罗列某个作曲家作品的乐器配置,对他习惯使用怎样的编制、如何使用乐队和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偏爱哪些乐器的音色等等作一番研究,像拉塞维奇那样,能给试图了解这个作家配器风格的人提供一个可把握的轮廓;至于详述某个时代的乐队编制和乐器使用情况的研究,则能够让读者大致估摸出特定时期的一些音色结合的可能,进而信服作者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结论。 那么,若是意图揭示音色与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把音色作为一种可组织的材料来看待,不仅仅考虑它的色彩和审美听感,那又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音色及其组织呢?周文中先生的文章,是一个极好的现代作品音色组织的个案研究。文章中的分析思路清晰、鞭辟入里,认为瓦列兹的《电离化》是一部有着严整的音色组织的作品。相近的音色集结成类,每一类中,替换音色或改变音区仍能保留其线条或“单声部”的特性。在音乐的进程中,每一类音色各自都被分配了一个或多个角色任务(诸如线条化的阐述、音色音区“转调”等等),整体上有相关性的音色组织,担当起了结构的功能。 周先生的分析,如他本人所说,所有的观察建立在对乐器音色分类的基础上。他将《电离化》中的音色,划分成了七大类。划分的依据,周先生没有过多地提到。但文章中类别的排列方式,不言自明地表示出他是按照乐器不同的质地(如金属、皮膜、木等等)、发音原理(气鸣),并结合一定的乐器设置(小军鼓安上或撤下响弦)、振动特性(多次弹击)和演奏手法(边圈棒击)来划定的。但疑问也由此产生:分析音色组织结构的文章,是否需要详细说明其音色分类的标准?这首先存在着一个是否有公认的音色分类标准的问题。以往的论著中,有将音色按照乐器组归类的,有按发音原理来区分的。这两种传统方法,虽有可取之处,但因过于“抽象”而容易将音色错划派系。可以看出,周先生也不是完全地沿用,而是对两者进行了结合。这个划分的标准是特别为这个作品设计的吗?虽然这种怀疑,丝毫不至于减弱我对文章通篇严密逻辑推断的钦佩之情(这种不言自明的分类,很可能也是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作品的),但作为读者的我还是不禁要想像:在这里这种未经阐释的标准和划分方法,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作品?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在每一个不同的作品中,都使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音色,也未见得有什么不妥。但是我对此要反驳说:用不同标准得出的结果之间,很少有可比性。即使具有了很多这样不同标准的分析经验,也很难说能够对音色组织有某些普遍性的认识。于是乎,我认为在音色分析领域,任何音色的划分标准得经受住两方面的考验:1.它必须足够具体 (波清晰地阐释),以致能在说明自己的同时,与其它标准明确地区分开来;2.它必须在相 当数量的作品或作品片段中,体现出它的有效性。 本文所关注的,就是建立一个基于这样的分类标准的音色分析的理论框架。凭借该框架, 可以对浪漫时期音乐作品的音色布局进行考察。应该说明的是:这个框架(或者说是模型), 是作用于分析音色的组织的,分析的侧重点是对作品进行音色截段的划分,比较截段内与截 段间音色成分的联系,,观察音乐过程中音色材料的运用与关联,从而进一步对作品的音色组 织状态实行系统的描述和评估。而不会过多地旁涉到音色的主观性描述与评价、音色的象征 意义等方面:也不会着重于声学或心理学领域,过分深入地对音色识别的物理、心理机制展 开探讨口 按照构建这个模型的层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色分析的前提。在这部分 中,我将比较和界定与音色有关的若干特定概念,陈述概念之间的关联:第二部分,音色分 沂模型的构建。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以前提为依据划分音色的相似性关系,及音色截 段取样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音色分析模型的运用。在这个板块中,将讨论一些划分音 色截段的实例,探讨截段之间形成联系的主要方式,以及形成音色结构的可能情况”。 本文的讨论中,将征引浪漫时期的不同体裁和不同乐器组合形式的作品片段,来对音色 在该时期音乐中呈现的某些典型态势加以说明。由于乐队在通常意义上具有更多音色变化的 可能,范例中会偏重于选用各类乐队作品的片断,但同样也会视需要引用一些重奏或独奏作 品。因为笔者始终认为,不管是为独奏作品选择某一件乐器,还是为室内乐组合或乐队作
【关键词】:音色分析 音色分析模型 频谱 泛音分布状态 时间过渡特性 音色差异 相似性关系 音色截段 音色材料 音色布局 音色逻辑 音色结构 配器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614
【目录】:
- 论文内容提要3-5
- 目录5-7
- 图片目录7-8
- 图表目录8-9
- 谱例目录9-10
- 第一部分 音色分析的前提10-47
- 第一章 音色的概念11-17
- 1.1 界定的方式11
- 2.2 三种音色形成观11-16
- 1.21 静态的音色形成观12-13
- 1.22 动态的音色形成观13-15
- 1.23 结合型的音色形成观15-16
- 1.3 小结16-17
- 第二章 对音色形成和感知有影响的因素17-47
- 2.1 音高对音色的影响17-27
- 2.11 音高位置对音色的影响17-19
- 2.12 音高密度对音色的影响19-24
- 2.121 音高密度与音色融合性的关系20-23
- 2.122 音高密度与色偏的关系23-24
- 2.123 总结音高密度对音色的影响力24
- 2.13 颤吟的音色效果24-25
- 2.14 总结音高因素之音色效果的相关图表25-27
- 2.2 激振强度对音色的影响27-29
- 2.3 激振方式对音色的影响29-38
- 2.31 媒介相同的情形下,激振手法对音色形成的影响30-33
- 2.311 弦鸣乐器各类典型激振手法的音色差异31
- 2.312 气鸣乐器各类典型激振手法的音色差异31-32
- 2.313 体鸣乐器各类典型激振手法的音色差异32
- 2.314 膜鸣乐器各类典型激振手法的音色差异32-33
- 2.315 小结33
- 2.32 激振手法相同的情形下,媒介对音色形成的影响33-35
- 2.321 固体振动发声的乐器--激振媒介与音色的关系33-34
- 2.322 气体振动发声的乐器--激振工具与音色的关系34
- 2.323 激振工具与音色关系的评定和总结34-35
- 2.33 小结35-38
- 2.4 操控装置对音色的影响38-41
- 2.5 激振部位对音色的影响41-42
- 2.6 相对响度对音色的影响42-43
- 2.7 空间传播特性对音色的影响43-46
- 2.71 对音响在传播中不同情形的考察43-45
- 2.72 总结发音乐器的环境、方位、朝向对聆听到的声音音色的影响45-46
- 2.8 诸因素对音色影响力的回顾与总结46-47
- 第二部分 分析模型的建立47-66
- 写在第三章之前48-49
- 第三章 音色的相似性关系49-58
- 3.1 建立和细分音色相似性关系的目的49-51
- 3.2 相似性关系的具体分类51-58
- 3.21 单质关系51-53
- 3.211 纯单质关系51-52
- 3.212 微差单质关系52
- 3.213 不完全单质关系52-53
- 3.22 同质关系53-54
- 3.221 完全同质关系53-54
- 3.222 不完全同质关系54
- 3.23 异质关系54-56
- 3.231 轻微异质关系55
- 3.232 中度异质关系55-56
- 3.233 高度异质关系56
- 3.24 综合--多质关系56-58
- 3.241 融合的多质关系57
- 3.242 偏融合的多质关系57
- 3.243 偏分离的多质关系57
- 3.244 分离的多质关系57-58
- 第四章 音色的截段取样--原则与划分58-66
- 4.1 已知各类方式的借鉴与思考58-59
- 4.2 截段取样的原则59-60
- 4.3 截段取样的方法60-65
- 4.4 小结65-66
- 第三部分 分析模型的应用66-85
- 第五章 音色截段间的关系及整体音色分析的实例67-85
- 5.1 截段的关系67-75
- 5.11 达成统一及形成变化的手段67-74
- 5.12 小结74-75
- 5.2 整体音色结构分析的示例75-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1
- 注释91-10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叶;;内心世界的图景——由陈晓勇《不可见的风景》谈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徐宁;;钢琴触键技巧与音色关系新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丹;本意、本源、本质—透析音乐作品中的音色差异[D];沈阳音乐学院;2010年
2 毛思宇;从时代的狂想到狂想的时代[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3 王香;管弦乐作品《点·线·谜》的创作手法[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40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