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五大调的演唱风格与音乐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鲁南五大调的演唱风格与音乐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鲁南五大调 社会背景 结构艺术 内容特点 演唱风格 特色研究
【摘要】: 本文以鲁南五大调产生的地区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进行纵向剖析,着重从鲁南五大调的内容题材、结构艺术、演唱风格与特点进行了认真而详实地分析整理和挖掘,力图从古为今用,保护优秀民间民族歌唱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分析和探讨五大调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借助自己音乐方面的艺术素养,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专家,民间采风和分析比较,旨在全面认识鲁南五大调的民歌艺术特色并为当今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文章共分五部分,引言;第一章、鲁南五大调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第二章、鲁南五大调的音乐分析;第三章、人文意义;结语。 文章的重点在第二章,在阐述分析五大调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五大调的内容等特点。特别是五大调作为民间传唱的一门艺术,在当时的文化经济的背景下,能够红极一时,这与歌词本身的丰富的内容和贴近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在长期的流传演唱过程中,歌词的内容和范围也不断地得到扩展和更新,加上文人与艺人的加工与润色,形成了五大调歌词雅致,细腻,温润考究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当地群众语言,深受人们喜爱。但从总的内容看,其歌词主要有两大方面,即是“写景”和“言情”,而抒情占有内容的绝大部分。 另一方面,五大调的结构也有鲜明的特色。其结构分四类,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大类,一是“主曲体”,二是“夹曲体”。主曲体和夹曲体在整个曲体上互为依存,相互补充,整个歌词的结构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使整个套曲在结构上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特点。 文章第二章还着重阐述了五大调演唱的风格与特色。五大调的演唱形式分为坐唱和群唱两种。伴奏形式也灵活多样,边演唱边演奏,尤其是敲击菜碟、酒盅、饭碗等生活用品来伴奏,极富生活气息和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演唱特色。同时在旋律上,五大调又婉转曲折、善用拖腔,字少腔多,,一唱三叹的艺术风格。 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和应用,这是本文在研究五大调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注重民间艺术保护的今天,研究整理五大调的分布、流传、演变及它的内容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于继承和发扬鲁南民间音乐的宝贵财富,学习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对弘扬山东民间歌曲艺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南五大调 社会背景 结构艺术 内容特点 演唱风格 特色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1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引言9-12
- 第一章 鲁南五大调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12-15
- 一、鲁南五大调产生的历史背景12-13
- 二、鲁南五大调产生的地理环境13-14
- 三、五大调产生的人文环境14-15
- 第二章 鲁南五大调的音乐分析15-33
- 一、五大调的内容题材及特点15-20
- (一)、五大调的内容以“言情”“写景”“借景抒情”为主15-16
- (二)、歌词典雅秀丽,刻画细腻,词藻考究,有很深的文学底蕴16-17
- (三)、借古曲谱新词,赋予时代气息17-20
- 二、鲁南五大调典型唱段的调式分析20-25
- (一)、《四盼(日照满江红)》(见谱例2)20-21
- (二)、《大观园(玲玲调)》(见谱例6)21-22
- (三)、《耕读渔樵(淮调·轻板)》(见谱例5)22-23
- (四)、《梧桐叶落金风送(大调)》(见谱例3)23-24
- (五)、《轻轻来到葡萄架(大寄生草·迭板)》(见谱例1)24-25
- (六)、总结25
- 三、鲁南五大调的音乐结构艺术分析25-29
- (一)、夹曲体25-26
- (二)、主曲体26-29
- 四、五大调的演唱特色分析29-33
- (一)、五大调特殊的演唱形式与伴奏技法29-30
- (二)、字少腔多,一唱三叹30-31
- (三)、五大调中衬句以及拖腔的运用31-33
- 第三章 人文意义33-35
- 一、研究五大调的人文意义33
- 二、对五大调生存发展的展望33-35
- 结语35-36
- 附录、附图表36-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剑;论洛阳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季南;鲍照“出身寒门”考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喻梅;;浅析林纾翻译的社会效应的原因[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4 陈聃;;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争议浅谈[J];海峡科学;2008年04期
5 温静;;梅兰芳京剧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刘洋;;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0的创作背景剖析其演奏风格[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杨萍;七一初;;析马克·吐温笔下哈克边疆归宿之缘由[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魏飞;方晨曦;;论魏晋时代的美学风气及其社会背景[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9 杨远;;浅议宋代社会思想观念对宋墓壁画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10 邵春驹;;《文心雕龙》产生的社会背景新论[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林;高慧琳;;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社会背景看《讲话》的现实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袁聚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主文化发展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道名;韩玉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对老年人体育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李新锋;赵鹏;阎秋霞;周辉;;和谐社会背景下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向晋辉;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的社会背景对其应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梦麟;薛宝华;;镌刻“房山石经”社会背景的初探[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徐象平;;民国时期地理学期刊办刊背景与特征[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晓莉;贺伯清;;从社会背景条件论党执政的说服力[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刘冬威;左眩;;简析民族心理剧产生的社会背景[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 李国荣 孙闻 王寰鹰 王聪 胡n
本文编号:741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74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