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
本文关键词:哲学视域下的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
【摘要】: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性别哲学 中西比较 女性文学批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视域下的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10BZW008)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身份历史生成与现实存在的相互关系问题。“女性”乃至“女性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域,成为一个肯定的命题,就在于它们是这种关系的呈现。生态学意义上说,男女两性作为人类的共同存在,应该是在差异中互补、相依相融、互为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罗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昆明城北小窑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高莹;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1期
2 王世诚,姚新勇;谁来进行文学批评?——关于文学批评文化化的分析[J];文艺争鸣;2000年02期
3 蔚蓝;因特网与文学批评[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6期
4 杨有山;试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鍌[J];江汉论坛;2003年04期
5 空草;“文学批评新术语”丛书[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6 颜翔林;怀疑论与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7 殷满堂;论刘勰文学批评的“文本”精神[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周晓燕;对于文学批评的批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欧孟红;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吴坚;文学批评殊途的无限魅力[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4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高楠;;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於可训;;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8 余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文学批评扫描[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9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10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2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N];太原日报;2005年
3 邢建昌 井华茹;文学批评研究的崭新视角[N];文艺报;2000年
4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及内在缺失[N];文艺报;2005年
5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6 讷言;文学批评不是这样简单[N];太原日报;2006年
7 聂珍钊;文学批评的四个阶段及社会责任[N];学习时报;2006年
8 王尧;文学批评:在媒体与学院之间[N];人民日报;2008年
9 刘阳;文学批评何时打破“圈子”[N];人民日报;2008年
10 雷达;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3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9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显硕;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8 周秋红;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及其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晓燕;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婷;网络文学批评特征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93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9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