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代审美化生存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形象狂欢装饰了当代生活并使其充满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充分体现了当代美学趣味的指向性转换,即由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一种强调纯粹的快感满足的美学;同时,人们以丧失现实实在性的形象为中介来感知社会现实图景和建立个人生活模式,拟像取代了实物,人们生活于模型幻境所带来的超真实快感中。如此审美化生存制造了一个快乐主义的陷阱。首先,它未能实现官能快感和精神超越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片面的感官狂欢导致审美救赎功能的失落。其次,超真实的拟真视界使审美化成为一种遮蔽本真现实的媒介,人们生活于想象界的虚幻快感中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改造的能量。由此,形象也成为了控制主体的一种方式。所以,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尽管看起来很美,却无法逃脱某种"死灰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视觉文化传播 审美化 视觉快感 身体形象 日常生活 电视广告 精神超越 模型 现实世界 理性主义美学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人类已进入一个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象媒介数量巨大,形象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铺天盖地的形象制造了人们沉醉其中的符号情境。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①形象狂欢已经成为当代审美化生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钢;;日常生活与图像的现代性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傅守祥;;审美化生活的隐忧与媒介化社会的陷阱[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3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4 陈奇佳;;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J];文艺研究;2007年01期
5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6 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0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津;;当前电影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J];文艺研究;2006年09期
2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4 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红静;;权力—知识——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艾秀梅;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何以可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禹权恒;江桐;;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中国当代艺术民主化状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向华江;张蜜;;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语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周珍;;浅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任静文;;消费社会的美学表征:日常生活审美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邹晓松;伍玉宙;;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产品审美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6期
9 张艳青;;审美对象的现代转变——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义德;;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美术大观;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毕哲全;;养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京鸿;李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路径[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8 周家群;;“视觉冲击力”解读[A];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10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2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邓绍秋;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N];文艺报;2005年
4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姜奇平;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N];光明日报;2005年
6 刘虹;可爱的鸭子[N];医药经济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冯琬惠;图书电视广告“秀中秀”[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顾克非;卖场电视广告“骑虎难下”[N];消费日报;2005年
9 王积龙;电视广告面临的危机及出路[N];中国工商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周婷;广播电视广告增速超过去年[N];中国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2 帅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颖;电视广告与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D];厦门大学;2002年
2 张兆非;2002-2008年绘本出版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琦;20世纪8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雪珂;电视广告监管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郭瑾;投射心理机制与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D];广西大学;2004年
6 王丽芳;论符号学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冀早早;电视广告创收指标制定的决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聪;中美电视广告中幽默元素运用的比较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郑美娟;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向往[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10 徐静;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广告文本解读[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