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4-12-10 01:07
  1958“新民歌运动”的发生不仅是受新中国在物质现代化追求过程中激进主义思想及实践的影响,更是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左右的必然,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文艺大众化追求的畸形努力的结果,在全民族集体狂欢的过程中,更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绝大多数“新民歌运动”的话语文本在今天看来近乎于荒唐可笑,但是作为文学话语、政治话语、历史话语的文本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是不能一笑了之的。作为文学话语它更多地表现为意象创造的政治化、情感把握的概念化和理想抒写的情绪化;作为政治话语它的语言能指是政治宣传话语的形象化、民间意识形态的主流化和社会生活的政治节日化;作为历史话语它表现出真实性的悲剧悖论,文本间性的荒诞互动和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多屈辱后对现代性诉求的虚假想象。在这些表层的不同指向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的民歌的本质在新民歌的广泛实践中被完全消解,文学创造中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被彻底颠覆,文学审美性被政治意识形态所遮蔽,而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定位的失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新民歌运动”发生的历史文化动因
    (一) 物质生产现代性诉求中的激进主义动因
    (二) 精神生产建构中的政治文化动因
    (三) 文学的民间大众化努力动因
二、“新民歌运动”的话语内涵
    (一) 作为文学话语的“新民歌运动”
    (二) 作为政治话语的“新民歌运动”
    (三) 作为历史话语的“新民歌运动”
三、“新民歌运动”的文化结局
    (一) 民歌话语的消解
    (二) 文学话语权力的颠覆
    (三) 文学审美性的遮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15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015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0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