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合角度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本文关键词:从杂合角度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摘要】:“杂合”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hybrid”该词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在英语中出现,后来自然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人文科学也借用了这一概念,在这些学科中,“杂合”指“具有发生交流的两方的特点、但与两方又都不相同的混合体。” 翻译中的“杂合”(hybrid)是一个借用的概念,翻译中“杂合”的涵义其实就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杂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杂合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只要目的语文本进人本土文化,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而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不管杂合的程度有多低,都会将异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带入目标文化,而无论程度多高,也无法彻底改变目标文化的民族身份。 为了使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更充分、有力,本文以分别由张谷若先生与孙致礼先生和唐慧心合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两个译本分别被公认为是归化和异化的典型。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并不是仅局限于某一种翻译策略,而是综合运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译本中既能体现出源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同时也契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审美。具体在语言、句法、文化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于目的语的异质性成分,表现出杂合的特点。通过例句分析,充分说明杂合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翻译方面的具体表现有词汇、和句法的翻译;在文化翻译方面,杂合翻译策略的应用则具体体现为习语、谚语的翻译。使用“杂合”这种翻译策略,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下来。第六章是结论部分,通过探讨杂合理论和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杂合现象,作者得出结论:杂合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它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杂合 归化 异化 后殖民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1 Introduction10-13
- 1.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Study10-11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1-13
- 2 Post-Colonial Theory13-17
- 2.1 The Definition of Post-Colonial Theory13-15
- 2.2 Previous Research on Post-Colonial Theory15-17
- 3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7-21
- 3.1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17-18
- 3.2 The Defini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8-19
- 3.3 Rethink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Post-colonial Context19-21
- 4 Hybird Theory in Post-Colonial Context21-30
- 4.1 Origin of Hybrid Theory21-23
- 4.2 Development of Hybrid Theory23-24
- 4.3 Significance of Hybrid Theory i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24-27
- 4.4 Previous Research on Hybrid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27-30
- 5 Analyses of Hybridization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0-51
- 5.1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Hardy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0-31
- 5.2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Zhang Guruo and Sun Zhili31-32
- 5.3 Analyses on Hybridization of Two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32-51
- 5.3.1 Hybridization at Word Level32-34
- 5.3.2 Hybridization at Syntax Level34-41
- 5.3.3 Hybridiization at Cultural Level41-51
- 6 Conclusion51-54
- 6.1 Findings51-52
- 6.2 Limit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study52-54
- Bibliography54-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8
- Acknowledgements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婕;;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戏剧的翻译——兼议《推销员之死》中译本[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罗耀慧;;《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译本:归化?异化?[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邓笛;;从观众中心原则看戏剧翻译策略[J];上海戏剧;2008年05期
4 罗丹;;《尤利西斯》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傅治夷;;以“目的论”剖析《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的翻译策略[J];时代文学(上);2010年03期
6 丁峻;;基于语料库的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两个中译本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魏丽萍;;张爱玲翻译研究初探——读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詹杰;;归化?异化?——从Lolita两个中文译本议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路邈;;试论文化模式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日两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比较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3期
10 张美芳;意图与语篇制作策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翻译策略透视[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9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严魁;;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绍祥;;翟理斯与英译《聊斋志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贝;;目的论关照下的《达·芬奇密码》中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朱思;丁浩;;自然灾难新闻标题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徐琴;;浅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立彦;可怕的误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郑友仁;《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中译本指谬[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学是什么?我们还没全搞明白[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濮阳荣;从福娃英译看翻译策略问题[N];文艺报;2008年
5 谢蜀生;如此佳作 如此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青木;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肖鹰;我为何至今买不到《魔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朱起煌;《世界能源展望2004》中译本正式出版[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王沛郁;1932年9月秘密印刷成书一册《资本论》早期中译本[N];山西日报;2005年
10 高峰枫;翻一翻西方学术的家底[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吴s,
本文编号:700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0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