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诗学的历史语境及其辩证批判
本文关键词:中西文化诗学的历史语境及其辩证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诗学 资本主义 总体化 碎片化 辩证批判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方诗学都出现了文化转向,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概念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诞生之初重建现代国家统一性的努力,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文化不断失去自己的批判性能力,甚至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有力支撑,文化批判遭遇危机,文化诗学就是文化通过自我反思重建资本主义批判的方向和路径的诗学实践。因此,只有在文化、诗学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关系史中才能理解文化诗学提出的可能性以及"为什么是‘文化’诗学"的问题。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德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资本主义 总体化 碎片化 辩证批判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初,新历史主义出现在美国后迅速获得英、加等国学者的响应,随后在格尔茨等人类学家关于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新历史主义学者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也提出了文化诗学理论,尤其是90年代后期,童庆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诗学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童庆炳;文化诗学的学术空间[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2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Willian A·威尔森;冯文开;;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J];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4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5 沈金耀;;文化诗学之道[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3 李继武;;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和现代化的二律背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来林;;论文章结构的客观性[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明星;郝春东;殷融;;文明的显化:文明与潜意识关系的新视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韩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汪行福;;三大转向及其未来取向——为哈贝马斯80诞辰而作[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童庆炳;文艺学创新:以20世纪中国现代传统为起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4 童庆炳;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5 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J];读书;1993年05期
6 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7 ;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8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9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10 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J];文学评论;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继中;文化诗学刍议[J];文史哲;2001年03期
2 刘庆璋;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话语——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会研讨问题述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3 游牧;现代神话解释的文化诗学旨趣[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4 章旭清;试论人在文化诗学建构中的主体性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李岭;文化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6 程金海;虚幻的理论话语——中国文化批评理论前提的检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钱文彬,王艳勤;文化诗学在中国的若干问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吴晓都;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10 刘庆璋;文化诗学:富于创意的理论工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咏吟;;文化诗学重建的西方视点[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2 吴影;;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1999世纪之交: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3 王政;;由葛林伯雷论及中国古代“文化诗学”[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方锡球;;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以方以智的“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李圣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回应现实与激活传统:中国文化诗学的动力源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徐肖楠;飞翔在文化诗学与生存诗性间的双头鹰[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 吴晓都;试论“记忆”在俄国文化诗学中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包明德;“融”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奥秘[N];文艺报;2012年
7 童庆炳 耿波;从文本中来到文化中去[N];文艺报;2004年
8 吴子林;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N];文艺报;2012年
9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10 周倩旎邋陈莉琳;文化创造的诗性追求[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2 程洁;上海竹枝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2 项楠;走向真正中介的文化诗学原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4 孙政业;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解读:文化诗学视角[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5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沈广斌;李贽: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徐舒仪;《爱药》的文化诗学解读[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罗小红;中国上古部落文化的构拟[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8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0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