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的转向与新世纪全球化学术

发布时间:2017-08-31 08:12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的转向与新世纪全球化学术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批评理论 全球化学术


【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界鼎力推介批评理论。批评理论大致内涵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各大人文社会学科分支,首先是传统文学理论和狭义比较诗学,然后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再后是文化哲学和国际文化政治等广义比较诗学。享有这种广泛综合性的批评理论,显然构成了与比较文学二而合一的知识新局。与其用危机论、取消论来喻指比较文学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困境、困惑,不如将批评理论当成比较文学的自然生成,二者在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推演到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格局再到后现代世界体系重建的现代世界历史路径中,既相与同谋又相与创生,有望成为20世纪全球化学术的基地和归宿。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 批评理论 全球化学术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YJA75104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的复兴与发展到今天已经三十年了,积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制度和学理的反思,不仅是学术观念的必要展开,也是制度合理化的必然过程。鉴于现代学术制度不仅是学理的结果,而且还是教育行政推动使然,有必要先行建立学制服从学理的理念。中国比较文学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唐科;;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守主义[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7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徐凯;;文论转化中的古诗话研究——兼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3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吴芳;;后殖民时代英国移民的身份策略——评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健勋;;分配与治理:风险社会的环境法结构转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厚;伊斯兰民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颖;中部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价值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艺争鸣》目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2 朱刚;;批评理论的今天和明天:李奇教授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5期

3 郭富平;;感兴修辞论:理论的批评化及其限度——以王一川的《文学理论》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5期

4 黄海军;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李凤亮;批评的开放与开放的批评——论当代批评建构的文化之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6 李凤亮;批评的开放与开放的批评——论当代批评建构的文化之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2期

7 徐岱;范式重建与批评实践——我的诗学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张荣建;;批评理论与英语语言教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高永;;哈罗德·布鲁姆:缘何曲高和不寡[J];世界文化;2007年07期

10 王进;;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衔;庄志晖;;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李鸿雁;;历史的选择——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衡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杨黎明;;体育学学术批评理论的独立性构建——兼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概念、对象和性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坤媛;;文学批评价值的失落与重构——评新时期文艺批评的滞后现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赵慧平;;批评的视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包永新;;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的再认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10 刘淮南;;知识分子文化的凸现与“第三种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钊;批评理论[N];光明日报;2002年

2 周思明;应重视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价值[N];文艺报;2011年

3 朱刚;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尴尬![N];文艺报;2000年

4 肖自强 张翠;润物细无声[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给学生一个工具箱[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朱刚;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N];文艺报;2007年

7 战洋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人类学系;美国政治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9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李静;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新视野[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樊波;魏晋风流——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审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陶永生;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丹;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茂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郦妍;展开阅读教学新篇章——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尧;简·奥斯丁批评的道德维度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王汀;卡尔维诺之小说批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尾声;英语霸权现象与中国英语教育[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赵宇鸿;哈代三部小说中的生态批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周霄;杰弗里·哈特曼—超越解构的解构者[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李淑娴;重寻“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8年

9 秦同国;为自然与女性立言[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婵;论广告的原型批评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4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64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