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语境顺应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

发布时间:2017-08-31 10:04

  本文关键词:从语境顺应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顺应论 语境顺应 翻译 《傲慢与偏见》


【摘要】:语境是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翻译是意义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转换,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译者为中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过程也是一种与语境密不可分的交际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耶夫·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形式,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由于翻译活动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翻译视为一种译本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不同的语境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该文以维素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这两个维度研究和对比了《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论文结合顺应论的内核和翻译活动的实践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译语形式特点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对比、阐释和论断,揭示了影响翻译质量的诸多因素和不同语境导致不同译本的内外在原因。从语境顺应来审视译本,旨在说明语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和对比两个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作者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语境顺应过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语境因素作出全面、动态的考虑,进而选择合理的语言来达到成功翻译的目的;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和异化等,无所谓孰优孰劣,都是译者动态地顺应相关语境因素所做出的不同侧重点而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译本的发展随不断变化的语境而变化,所以翻译没有最终的版本。 综上所述,在顺应论的引导下,以语境顺应的角度研究翻译,给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综合、全面的视角,也给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客观、多维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顺应论 语境顺应 翻译 《傲慢与偏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3-14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4
  • 1.4 Thesis structure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30
  • 2.1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16-20
  • 2.1.1 Versions comparison from linguistic aspects16-17
  • 2.1.2 Versions comparison from non-linguistic aspects17-20
  • 2.2 General studies on context20-25
  • 2.2.1 Studies by foreign scholars20-23
  • 2.2.2 Studies by Chinese scholars23-25
  • 2.3 Studies on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25-27
  • 2.4 Limitations of studies on contextual adaptation to translation27-30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30-41
  • 3.1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30-36
  • 3.1.1 Language use as a process of choice- making30-31
  • 3.1.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31-32
  • 3.1.3 Four research aspects of adaptability32-34
  • 3.1.4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34-35
  • 3.1.5 Verschueren’s view on context35-36
  • 3.2 Translation as a realization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36-41
  • 3.2.1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choice-making on contextual levels36-38
  • 3.2.2 Aspects of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process38-41
  • Chapter 4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ve Context in Two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41-58
  • 4.1 Adaptation to temporal dimension41-44
  • 4.2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44-48
  • 4.2.1 Adaptation to cultural turn of naming44-46
  • 4.2.2 Adaptation to social status46-48
  • 4.3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48-58
  • 4.3.1 Adaptation to characters’psychology48-52
  • 4.3.2 Adaptation to translators’intention52-55
  • 4.3.3 Adaptation to Austen’s intention55-58
  • Chapter 5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Context in Two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58-64
  • 5.1 Adaptation to cohesion58-60
  • 5.2 Adaptation to coherence60-63
  • 5.3 Adaptation to sequencing63-64
  • Chapter 6 Conclusion64-66
  • Bibliography66-71
  • Appendix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激波;;汉语歇后语语境顺应下的语用功能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2 杨丽;;论英汉人称指示语中的“反先用”现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3 孙然;;交际语境顺应视野下的商标词陌生化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颜廷;;美国联邦宪法几个术语的译法问题[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5 高秀;;从语境顺应理论看《登幽州台歌》的英译[J];华章;2011年15期

6 徐天乐;;词汇语用充实的顺应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王丽思;;顺应论与中国文化专有项翻译——以中国英语新闻报道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褚倩雯;;从语境顺应看《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姜迎春;;口头程式理论部分中译本理论和现实意义评述[J];民族翻译;2011年01期

10 黄小松;;浅探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京;;《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中译本序[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2 葛铁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简评《一千零一夜》中译本[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达生;;《明季党社考》中译本[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陈绛;;评《中国的现代化》的名词翻译——兼及若干译本的译名问题[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6 欧阳谦;;波兰尼的后现代知识观[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毕芙蓉;;论人学中的目的原则[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明瑜;罗伟;冯之浚;;在反思中奋进[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10 叶江;;安东尼·D·史密斯及其为《民族主义》中译本所写的前言[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毓麟;阿西莫夫: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公权;“发现之旅”中译本鲜亮面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元尚;梯利西哲史的三个中译本[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胡旭东;赫拉巴尔作品中译本 尽管“迟到”,,但还是来了[N];深圳商报;2003年

5 陈复兴;一部俄文版苏联小说及其中译本[N];协商新报;2005年

6 刘桂林;山东发现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N];中国老年报;2001年

7 记者 李磊;《利奥·梅拉梅德论市场》(中译本)首发式在郑举行[N];期货日报;2005年

8 郭宝t

本文编号:764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64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