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像叙事伦理及人的忍受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9:12
本文关键词:当代图像叙事伦理及人的忍受性研究
【摘要】: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游戏等等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的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官直觉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以往相比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用感官直觉把握世界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体验性和情感性地把握。 西方思想史上一贯推崇的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精神,贬低感性,,把理性放到人认识能力的至高位置,而感性则是处于低等地位。西方人认为概念思维优越于感性思维是因为概念能够反思自身,概念可以拥有其自身的概念,但是感性思维却不能够反映自身。直到近代,随着视知觉的发现和科学验证,感官直觉的自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感官在人把握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理性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科技和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日益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自律体系。思想并不再像以前独立于视觉,而是和视觉相融在一起。在图像中思考,最终运用图像思考成为图像叙事的一个法则。在消费时代,艺术并没有真正消失,艺术自身的艺术性是以另外一种变异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这种面孔变得模糊、迷离、难以辨认。艺术性寄存在图像的消费品中以获得艺术自身的继续存在,这也是艺术在新的形势下的自律的结果之一。 功利性美学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艺术的无功利性的美学理论在当下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图像叙事是图像自律的表征,它在保持着自身直观视觉的优势的同时,还以其意义的巨大的开放型结构吸收着以往艺术的成果。图像叙事还受着伦理秩序的束缚和制约。伦理秩序以其强大的内在力量介入到图像叙事的过程中。图像叙事借助媒介力量采用各种叙述策略在叙述过程中表达自身。叙事过程会有意或无意地展现出各种伦理面相。图像叙事在表述过程中面临着自身的困境:叙述自身要求在表达上实现“完全的自由”和这种“完全的自由”在现世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视觉的解放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完全的自由,选择的范围在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图像叙事凭借自身的强大力量控制着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对于商品社会中的人的本质,如果说异化是从社会对人的施力角度而言,那么忍受性则是从人的对社会的受力角度而言。异化是外在力量对人的本己性的突变,人的忍受性则是人存在的本己性的常态。忍受性是人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本真性。人是作为时间、空间、肉体和精神的存在,有限性是自我主体的深渊和鸿沟。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被动性,使个体从生存本身来理解存在的意义。 读图的过程也是自我主体的建构过程。主体对他人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图像对人的控制使得人失去自我的存在,人对图像叙事的去魅性解读使人重新找寻主体。人在交往的互动中确立自身,交往重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要求我们正视他人的存在,从而达到一种共在的境界。在承认他们作为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绝对差异的同时,与他人展开对话,平等对话。尊重他者包容他者,在包容过程中既不同化他者,也不利用他者。
【关键词】:图像自律 伦理他律 新感性 忍受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0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上篇 图像叙事伦理15-35
- 一 艺术自律与图像叙事15-24
- (一)艺术自律与图像自律16-21
- (二)图像叙事:图像自律的表征21-24
- 二 伦理他律与图像叙事24-30
- (一)图像叙事与伦理秩序24-28
- (二)自由的悖论:囚禁与解放28-30
- 三 非物质性旅行——图像叙事展示虚的时空30-32
- 四 资本——“可参观性”生产的幕后推手32-35
- 下篇 图像叙事奴役下人的忍受性研究35-49
- 一 伪感性——图像叙事为大众生产的新感性35-37
- 二 异质性——图像叙事下人的本质特性37-41
- 三 人的忍受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41-45
- 四 解构与建构——图像叙事的动态接受45-49
- (一)读图:主体的追寻45-46
- (二)交互主体性的可能:走向对话46-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论消费社会仿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2 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3 王晓清;孙峰岩;;图像时代的转折意味着什么[J];电影文学;2009年19期
4 汪坚强;;国产灾难电影的类型移植与叙事伦理[J];电影文学;2011年04期
5 李卫江;;论影视传记片的叙事伦理[J];电影评介;2006年22期
6 金惠敏;无限的他者——对列维纳斯一个核心概念的阅读[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7 金惠敏;;从话语的铁屋子里突围——试论戴维·莫利的积极受众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张意;;关于“看”的象征资本[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6期
9 金惠敏;;“图像—娱乐化”或“审美—娱乐化”——波兹曼社会“审美化”思想评论[J];外国文学;2010年06期
10 金惠敏;胡菊兰;;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克莱尔·科尔布鲁克教授专访[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倩倩;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叙事[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6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3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