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毛泽东诗词翻译中不同译者审美旨向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7:25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翻译中不同译者审美旨向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三美理论 操纵论 审美旨向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的诗词更是享誉世界。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宝库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其中的无价之宝。毛主席诗词宏大的意识形态和珍贵的艺术性使其占据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 全世界人们无限的崇拜,钻研和翻译毛主席诗词证明了它是现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毛主席诗词已经被八十多个国家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从而被广泛阅读。本文试图从不同译者不同的审美角度,来探析不同的译文与译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力求从审美、译美的不同切入点,从诗人译者、学者及研究者译者的不同视域中,洞察出美学再现的多元切入及其作品价值观。许渊冲、李正栓和辜正坤分别是诗人译者、学者译者和研究者译者的典型代表。他们不同的生存文化土壤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审美旨向,进而对他们的诗歌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的多种译本由此而来,它们各具千秋。诗人译者的语言浪漫、飘渺、美轮美奂,追求意境美的完美再现,不拘泥于文字本身。而学者和研究者译者多注重于形式美,例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对字、词、句意的极度忠实,往往忽略了意境美的整体再现。而这种种差异往往取决于译者不同身份下的不同审美旨向及价值观。 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和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纲,深入分析李正栓,,辜正坤和许渊冲教授的不同译本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指出译者不同的审美旨向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类的读者,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并切合实际的阅读及研究建议。
【关键词】:毛泽东 三美理论 操纵论 审美旨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3
  • List of Symbol13-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4-15
  • 1.2 The Focus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5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6
  • 1.4 Hypothesis of the Study16-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22
  • 2.1 “Three-Beauty” Theory17-19
  • 2.1.1 The Theory Provided by Xu Yuanchong in Poetry Translation17
  • 2.1.2 Defin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Beauty”17-18
  • 2.1.3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Beauties”18-19
  • 2.1.4 “Three-Beauty” Theory for Poetry Translation19
  • 2.2 Manipulation Theory19-20
  • 2.2.1 Andre Lefevere’s Manipulation Theory19
  • 2.2.2 Principles of Manipulation Theory19-20
  • 2.3 Summary20-22
  • Chapter 3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s Poem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22-39
  • 3.1 The Status of Mao Zedong’s Poems in Modern Literature22-23
  • 3.2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Poems23-36
  • 3.2.1 A Grand Ideology23-26
  • 3.2.2 Abundant Imagery26-28
  • 3.2.3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28-36
  • 3.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36-39
  • 3.3.1 Foreign Translations36-37
  • 3.3.2 Domestic Translations37-39
  • Chapter 4 Comparative Study on Aesthetic Values of Sense, Sound and Form by Different Roles of Translators39-75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Translaors39-42
  • 4.1.1 A Scholar as a Translator------Li Zhengshuan39-40
  • 4.1.2 A Scholar and Researcher as a Translator------Gu Zhengkun40-41
  • 4.1.3 A Scholar and Poet as a Translator------Xu Yuanchong41-42
  • 4.2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Three Versions42-70
  • 4.2.1 Li Zhengshuan’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43-53
  • 4.2.1.1 Beauty in Sound and Its Preservation43-47
  • 4.2.1.2 Beauty in Form and Its Preservation47-49
  • 4.2.1.3 Sacrifice of Sense49-53
  • 4.2.2 Gu Zhengkun’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53-63
  • 4.2.2.1 Beauty in Sense and Its Preservation53-56
  • 4.2.2.2 Beauty in Sound Its Preservation56-61
  • 4.2.2.3 Deficiency of Form61-63
  • 4.2.3 Xu Yuanchong’s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and His Aesthetic Values63-70
  • 4.2.3.1 Beauty in Sense and Its Preservation63-65
  • 4.2.3.2 Beauty in Sound and Its Preservation65-68
  • 4.2.3.3 Beauty in Form and Its Preservation68-70
  • 4.3 Reevaluat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 and Three Translators’ Aesthetic Values70-72
  • 4.3.1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s among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Poets71-72
  • 4.3.1.1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Aesthetic Values71-72
  • 4.3.1.2 Poets’ Aesthetic Values72
  • 4.4 Summary and Suggestions72-75
  • 4.4.1 Summary72-74
  • 4.4.2 Suggestions74-75
  • Chapter 5 Conclusion75-79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hesis75-77
  • 5.2 The Limitation and Further Study of the Thesis77-79
  • References79-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莉;;翻译主体间的关系[J];经济师;2007年06期

2 树才;;译诗批评:从一个到另一个——以《米拉波桥》的七种汉译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期

3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媛媛;;傅雷翻译观中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译林;2009年05期

5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辨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陈琪;;论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译者自由度[J];作家;2011年08期

7 冷育宏;;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真的是“中心”吗?——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翻译;2011年03期

8 裘姬新;;译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研究[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9 杨晓斌;;别样的语境 多样的阐释——从解释学视角探究翻译理解中的多样性[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10 郑光宜;论译者的声音[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everal Inspiratio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2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宝锋;;也谈译者的读者意识——以辜鸿铭及其《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黎;;析交际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汪连兴;既然上了我这条“贼船”……[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孟叶;寻找最佳译者组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孟东;《国际歌》有几位译者[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医生,我能否相信你?[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陆杰;“译”事杂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余一中;“姑娘”是怎样变成“老马”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马春丽;镜与灯的诗学:真善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教乐传统[D];西南大学;2012年

3 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大学;2012年

4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8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程雪芳;莎士比亚两部长诗的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弋;诗人译者的主体性—评王红公英译苏轼诗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小敏;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3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雷虹;和谐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角色与地位的新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7 吴云涛;文化间性视野下的译者协调者身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凤;从语境视角看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1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51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