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扩容与文论的领域属性
本文关键词:文学理论扩容与文论的领域属性
【摘要】:文学理论扩容已作为新的理论问题提出。扩容在理论与对象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扩容体现为对其他领域理论或成果及研究方法的汲取,对象扩容体现为向文学之外的研究对象拓开。文学理论扩容的理论自身根据是它凝聚于文学的理论性及不时又淡化及游离于文学的多向性。文学理论扩容的实践根据则来于它的应用属性,它在应用中解决普遍向具体转化的理论难题;转化的要点是文学的生活虚拟性,使文学虚拟而又真实的关键是基于生活经验的理解。正是生活经验的理解中介,使文学与生活相融通,在融通中,文学理论实现着由文学对象向生活及文化对象的扩容。文学理论扩容的领域属性体现为文学理论主体性。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扩容 领域性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文学理论扩容已经成势,不少文学之外的新鲜话题引发文学理论的审视与研究,并使后者获得新的滋养。不过,学科理论与其研究对象具有互构互成关系,对象的扩大与转移,必然使文学理论学科领域的属性问题被突出出来,这个问题是在理论扩容所引发的理论研究的混乱及理论的领域性重组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周仁准,王桂兰;论个人行为的道德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黄石;杜庆春;;反对电影,还是被烈火吞噬——思想或抽象写作在居伊·德波作品中的影像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9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杜莹杰;;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广文;;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精神[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闫方洁;;商品、异化、拜物教: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源起[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6 叶立国;;生态学的后现代意蕴[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汝萍;马钦海;范广伟;李艺;;消费者道德信念:基于沈阳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姣;从翻译伦理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鹏飞;从“亲亲相隐”谈我国窝藏、包庇罪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宫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年07期
4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5 任仲伦;;关于文学理论体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6 刘武;;哲学时代:作为一种自足体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1987年05期
7 竞文;文学理论建构各家说[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8 王彦霞;文学:如何被阐释——评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9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立元,郑克鲁,孟庆枢,王兆鹏,赖大仁;关于文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6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5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玲;在探索中前行[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4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7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8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9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7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5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