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
本文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故将其纳入修辞学范畴。传统翻译理论由于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非常大,其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传统翻译理论关照下,译者往往因循下述作法:首先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继而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最终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语际转换之目的。 然而,仅仅将隐喻是为修辞学的一个概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并不科学,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其认知性质。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也不全然。认知语言学认为,传统翻译理论之于隐喻的翻译没有关注到隐喻之本质特征,隐喻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而且传统译论对翻译的实质更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是与语言符号相一致的。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实质即意义的传递,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翻译也不例外。隐喻翻译的译文必须为读者所感知,才能获得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大分支,其对隐喻的的理解非常科学:认为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有认知基础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样的心理运作机制而产生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修辞层面上的语言符号转换问题,译者还须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分析隐喻的起源着手,重点探讨了普通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起源的殊异,继而进行了关于传统翻译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对于引语翻译的不同研究,论证了翻译的实质乃意义的传递,再而,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借助其隐喻概念域的映射原理,并结合翻译的实质——即意义的传递理论,探索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可能性,并着重分析了此类作品中隐喻词语及隐喻表达的英译策略,提出了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隐喻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隐喻概念域映射的抽象等三种隐喻翻译策略,并论证了在不同的语境中须具体遵循不同的策略,才能收获成功的译文,本文选取的素材来自两本著名译著:汪榕培教授的《英译乐府诗精华》以及孙大雨先生的《英译唐诗选》。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 中国古代诗词 映射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0
- Ⅰ Introduction10-17
- 1.1 A Study of metaphor10-12
- 1.1.1 Linguistic views on metaphor10-11
- 1.1.2 Cognitive views on metaphor11-12
- 1.2 A stud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12-15
- 1.2.1 Classical view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12-14
- 1.2.2 Cognitive view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14-15
- 1.3 Research question and research method15-17
- Ⅱ A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17-24
- 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17-18
- 2.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18-21
- 2.2.1 Conventional metaphors and novel metaphors18-19
- 2.2.2 Structure metaphors,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and ontological metaphors19-21
- 2.3 Working Mechanism of CMT21-24
- Ⅲ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24-47
- 3.1 Poetry being translatable24-25
- 3.2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in light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5-47
- 3.2.1 Equivalent mapping across metaphor domains26-32
- 3.2.2 Domestic mapping of original text domain in the translated text domain32-39
- 3.2.3 Abstraction of mappings across metaphor concept domains39-47
- Ⅳ Conclusion47-50
- Bibliography50-54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MA Program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雅梅;;《红楼梦》中爱情隐喻的英译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舒舟;;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刘启成;;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的英语词汇习得[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4 于虹;;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的习得[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5 苏岚;;语境知识下的英汉隐喻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少玲;黄清心;;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理论[J];考试周刊;2011年50期
7 刘娇;;论概念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8 邹湘西;;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9 于虹;;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的习得[J];教师;2011年17期
10 钟晶;;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2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璐倩;概念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刘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动物隐喻翻译[D];兰州大学;2011年
3 秦欢欢;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D];中北大学;2011年
4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5 张永莉;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翻译认知过程[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宫蔷薇;新奇隐喻翻译中的映射机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孙志永;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凤青;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绰号翻译方法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钧;唐诗中本体隐喻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2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6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