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弗维尔操纵理论下《京华烟云》的文化视角解析
本文关键词:勒弗维尔操纵理论下《京华烟云》的文化视角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操纵理论 意识形态 赞助人 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
【摘要】:译学界的学者们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既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翻译实践中运用翻译理论,并且容易满足于对翻译作品做出规定性的结论。然而过于注重翻译实践就容易使译者忽视对翻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的探求。描述翻译研究正是一门致力于通过观察分析,描述整理和解析定位来阐释翻译实践活动和解读翻译作品的学科。描述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视为是翻译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其目标锁定在分析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些基本要素诸如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思路形成到最后作品的修订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描述翻译研究的学术范围逐步扩展到以文化为导向的纵深领域,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安德烈·勒弗维尔,他提出的操纵理论翻译研究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实践基础。勒弗维尔认为翻译目标语言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勿容置疑的。除了语言因素的制约,同时翻译过程也受制于一系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非语言因素对翻译的结果往往会产生不可忽视效应。勒弗维尔在操纵学派理论中提出了操纵翻译活动的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操纵学派认为翻译自始至终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其中,赞助人操纵意识形态,专业人士操纵诗学。这一理论将翻译现象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重新审视,将译者的注意力从源文中心转入译文中心。 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9月至1939年9月旅居法国期间用英文创作而成。1940年小说成功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这部作品生动地叙述了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小说中还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普通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的变化。与此同时,蕴含在作品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国情打开了一扇窗,堪称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图。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虽然是用英文首创而成,但作者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作家,在创作中难免要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特有成分的翻译。本篇论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运用安德烈·勒弗维尔的操纵理论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这两个因素,阐述了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这本书但却使用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的缘由。 本篇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本文的引言部分综述了林语堂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京华烟云》在国内外译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并阐述本论文的创作特色。 第一章着重介绍操纵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弗维尔的学术发展历程及其操纵理论的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意识形态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诗学有两个因素,一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等一系列文学要素;另一个是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所起的作用。赞助人既可以是人也可指宗教组织、阶级政党、传媒机构。 第二章通过分析小说《京华烟云》中倾向于源语的一系列翻译现象,来阐述操纵理论对小说《京华烟云》中描写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文化习俗等展示特有东方文化层面的切入点进行分析。 第三章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京华烟云》的缘由,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而赞助人的操纵则体现在其一是译者和作者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其二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操纵主要借助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美国拒绝外国作品的翻译两方面加以阐述。 第四章解析《京华烟云》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为小说的美国赞助人和西方读者对林语堂的信任以及《京华烟云》对西方读者的好奇心的满足感。 结论部分总结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京华烟云》是为让外国读者接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同时也能让作品得到美国赞助人的支持而及时出版。本文首次运用勒弗维尔的操纵翻译理论解析小说《京华烟云》,针对该部作品中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切入点独特新颖,深刻而细致地阐述了操纵理论诸要素对该作品创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小说《京华烟云》之所以深受西方读者的青睐,这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者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林语堂先生既是这部小说的创作者也是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使者。对作者而言,其文学创作过程也是文化的翻译过程,两者能动性地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统一,恰如其分地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诠释东方文化。通过该篇论文,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在运用翻译理论对一部译作进行解析的时候,不应当拘泥于一种翻译理论的探求,而应当从多角度,全放位对翻译作品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更准地把握文章主旨,领会蕴藏在译作背后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操纵理论 意识形态 赞助人 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 ⅠAndréLefevere and Manipulation Theory14-26
- 1. The Affect of Ideology in Translation17-18
- 2. The Influence of Poetics in Translation18-19
- 3. The Function of Patronage in Translation19-25
- 4.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e of Discourse in Translation25-26
- Chapter Ⅱ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Moment in Peking under Manipulation Theory26-52
- 1. Typical Translational Phenomena in Chinese Etiquette26-35
- 2. Typical Translational Phenomena in Chinese Customs35-42
- 3. Typical Translational Phenomena in Chinese Folklore42-52
- Chapter Ⅲ Lin Yvtang’s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in Moment in Peking52-70
- 1. Strategy Manipulated by Social Ideology52-55
- 2. Strategy Manipulated by Personal Ideology55-60
- 3. Strategy Manipulated by Patronage60-70
- Chapter Ⅳ The Acceptability and Readability of Moment in Peking70-74
- 1. America Patronage and Readers’Trust upon Lin Yvtang70-72
- 2. Satisfaction of American’s Curiosity to Moment in Peking72-74
- Conclusion74-76
- Bibliography76-78
- Acknowledgements78-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9-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铭;;试论儒家“五世而斩”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黄伟芳;文化层面的异化讨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李大伟;;谢灵运的佛学因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体育英语英汉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邵丹;国企网页简介文英译策略的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8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9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