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介学 译入与译出 语言差 时间差
【摘要】: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然而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国家从有关领导部门到学术界乃至翻译界,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即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而看不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把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译介的行为,看不到译入与译出这两个表面相似的翻译行为之间的重要区别,也看不到这个译介行为所面临的时间差与语言差的问题。本文运用译介学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介学 译入与译出 语言差 时间差
【分类号】:I206.6;H059
【正文快照】: 中国文学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追溯起来,中国人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翻译活动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努力其实早就开始了。不追溯得太远的话,可以举出被称为“东学西渐第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张卫萍;;从译者风格看《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徐朝友;鸳鸯蝴蝶派对柯南道尔小说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涛;译介学的学科理论支点:通变观与重变异性[J];求索;2004年09期
2 柯亚;翻译研究新方向——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任秀英,朱安博;译介学中的新历史主义权力话语[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徐静怡;;反思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4期
5 成滢;;从译介学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几种文化意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洪忠民;;从译介学角度谈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考试周刊;2009年23期
7 宋剑豪;;论译介学与翻译研究的区别[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2期
8 朱安博;朱凌云;;译介学的名与实[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9 乔洪亮;;从译介学看李良民的《牛虻》译本[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李荣美;;典籍英译本中古代政治文化译介现状评析[J];才智;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思——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春兰;李晓燕;;译学“特色派”与研究生翻译理论教学[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朱蕤;;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以《翻译之道》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译介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新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张一兵(作者是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序[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谢天振:如何向世界告知中华文化[N];辽宁日报;2008年
5 陈晓飞;重新发现“文化哥伦布”[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周发祥;比较文学:机遇与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穆雷;走上前台的翻译家[N];文艺报;2002年
8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助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西方为何不了解文学的中国?[N];辽宁日报;2010年
10 ;首部东方文学学科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高志强;《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鸣;操控理论视角观照下当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1949-2008)[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尔耶姆·图尔荪;依明·艾合买提翻译创作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年
2 魏文婧;北美华裔汉学家翻译理念研究(1995-2004)与中国译介学建设[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赵婉彤;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英译本的译介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杜燕;D·H·劳伦斯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6 刘洪才;论徐志摩翻译及其对创作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7 喻杭;王佐良文化翻译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小艳;德莱塞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孔镭;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海燕;译介学视角下的《圣经》汉译史[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1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3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