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V在了N”格式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8 10:00

  本文关键词:试论“V在了N”格式的形成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V了在N” “V在了N” 动宾 介宾 核心重音原则


【摘要】: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V了在N"到"V在了N"这一变化过程,探讨促发这一历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初步结论是:明代始现的"V了在N"中"在"为动词,清代开始成规模出现的"V在了N",是动词"在"虚化的结果。"了"位置的变化,不仅与"在"的虚化密切相关,更是核心重音原则的直接体现。
【作者单位】: 浙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V了在N” “V在了N” 动宾 介宾 核心重音原则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学界对“V在了N”格式的讨论多集中在共时平面,这种格式的合法性一度遭到语法学家的质疑。范继淹(1982)认为单音动词进入“V在了N”格式受限,双音动词不合法;朱德熙(1987)也质疑“V双在了N”的合法性。蒋平(1983、1984)、邢福义(1985、1997)、董晓敏(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同林;试论动介复合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罗昕如;;湖南方言中的“动词+动态助词+介宾短语”句型[J];方言;2008年04期

3 蒋平;关于“V在了N”格式的类化问题[J];汉语学习;1983年05期

4 廖礼平;关于“V在了N”格式的使用的考察[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蒋平;再谈“V在了N”格式[J];汉语学习;1984年05期

6 董晓敏;“V在了N”结构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占勇;;“V在了N”格式形成原因的语法化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崔山佳;;“V在了N”格式补说三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邢福义;谈谈语法规范化的问题[J];文字改革;1985年06期

10 王艾录;;“动词+在+方位结构”刍议[J];语文研究;198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枝宏;近代汉语中含粘合式结果补语的“把”字句[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2 戴云;;“V+P+Np”结构的再认知和处理模式[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3 鲜晓丽;;现代汉语处所成分的语义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鲜晓丽;伍丹;;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句法位置[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叶文曦;;简评黎锦熙先生的《比较文法》[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7 高霞;;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对英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8 李文莉;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于芹;刘杰;;皖北口语中的“很+VP”[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胡明扬;当代语言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吕红梅;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佳慧;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强调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晓文;现代汉语“V都VP了”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彩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同林;试论动介复合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储泽祥;赣语岳西话的过程体与定格体[J];方言;2004年02期

3 蒋平;关于“V在了N”格式的类化问题[J];汉语学习;1983年05期

4 廖礼平;关于“V在了N”格式的使用的考察[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蒋平;再谈“V在了N”格式[J];汉语学习;1984年05期

6 董晓敏;“V在了N”结构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占勇;“V在了N”格式的结构考察[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占勇;;“V在了N”格式形成原因的语法化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邢福义;谈谈语法规范化的问题[J];文字改革;1985年06期

10 俞光中;;“V在NL”的分析及其来源献疑[J];语文研究;198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锡尧;“介宾+动”向“动宾”的演变──语言的经济性原则[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2 涂海强;;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郑贵友;“制作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4 周丽颖;;形容词带宾语现象与“兼类说”[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毛修敬;汉语里的对立格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2期

6 周一农;语素组合分析[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2期

7 刘桂华;古汉语动宾歧义结构的语义辨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华玉明,黄艳梅;从修辞角度看“动宾动词+宾语”流行的成因[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9 邓永红;“在X下”格式及与“在X上”之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姚鹏慈;《现代汉语》部分“思考与练习”答案[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荣;;辞书书证使用错误浅议[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旭光;;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简介[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伟;;遵义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声学实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闫栗丽;;校企合作培养中高端翻译管理人才[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被××”成热门格式的双重隐喻[N];丽水日报;2010年

2 邵敬敏;“虎头”岂能“蛇尾”[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我们的语言出了什么问题?[N];北京日报;2001年

4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栋臣;不要随意调动成语成分的位置[N];光明日报;2001年

6 邵敬敏;小孩子是怎么学说话的?[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7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如何写典雅中文书信》深受日本人青睐[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贾晓燕;2009年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N];北京日报;2009年

9 河北保定清苑世纪中学 段会敏;应用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探究[N];学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昊;新词语一年诞生396条[N];北京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一珠;现代汉语中“VP+X+是/算+X”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妍妍;“V不V”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莉莉;现代汉语V_1+V_2动宾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宝珠;“X不得”格式的历史发展[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常莉;汉语动宾间“的”的语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培培;“有N可V”的形式、语义、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兰雪燕;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书面语句法的发展变化[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朴贤珠;汉语和“来、去”有关的趋向补语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李曦;“V+到+X”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3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83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3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