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

发布时间:2016-12-20 09:22

  本文关键词: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21 卷第 3 期 VOL.21    NO.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0 年 5 月 May. 2010

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
蔡龙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 1

0 5 0 7 )
内容提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认知语言 学 的 研 究 现 状 出 发 , 探 讨 了 认 知 语 言 学 对 与 翻 译 的 指 导 意 义 ,具 体 讨 论 认 知 语 言 学 视 野 下 的 翻 译 概念及翻译单位(语篇) 、从隐喻和转喻切入探索其认知过程,并提出了基于认知视角的翻译操作 原则。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机制;语篇;隐喻与转喻;操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0)03-0057-05

导  论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 20 世纪80 年代末。认 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 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 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 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 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
[1]

干翻译案例在系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三个认知原则进行了解 释,模拟了翻译认知文本分析的框架[3]。就目前认知语言学 与翻译的现状看,宏观上已经基本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 观,微观上,也从各个不同的认知角度研究翻译的理论与翻 译实践。但对于认知视野下的翻译认知过程与操作原则关注 较少。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认知意 义的翻译概念与翻译单位出发,从隐喻和转喻切入,探讨基 于认知语言学以认知过程与操作原则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翻译 机制。

30年来,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一、认知 语言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二、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翻 译实践,三、认知语言学对于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据初步 统计,1980-2010年间中国期刊网论及认知语言学论文共计 1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刊载计27篇。27篇核心论文中涉及 认知语言学与理论研究 15 篇,翻译实践 11 篇,翻译教学 1 篇。理论研究包括隐喻认知与翻译、词汇与句法层面的翻译 认知取向、体验认知与语言的相似性翻译、认知对于翻译的 整体观与解释、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 法、关联理论与语义、语用等其他语言学理论联动的交叉研 究;翻译实践涉及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语篇与语境、无 灵主语句和委婉语的翻译;翻译教学则以翻译的思维过程为 基础,探索翻译教学策略。此外,近年有多部涉及认知语言 与翻译的专著问世。比如,王寅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 基本原理扩展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提出了认知
[2]

一、认知语言学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
近几十年,我国学术界对翻译的研究涉及了翻译史、翻 译理论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成果斐然[4]。在翻译学构建问 题上基本有一个共识:翻译学由三大主干学科组成,即语言 学、哲学和文化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 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新语言学派。 “强调概念、范畴、认知、 心智、推理等基于身体经验” 。 其主要观点包括:(一)认 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 语用等不同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二) 概念形成植根于普遍的躯体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 世界的隐喻性建构;(三)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 程的研究联系起来;(四)语言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 原型理论为基础;(五)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概念内容和人 对这一内容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和思维一

语言学的翻译观,谭业升以“识解”作为文本对比分析的中 介概念,刻画了具体翻译中涉及的多样化认知运作,并对若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蔡龙文(1 9 6 7 - ) ,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应 用 语 言 学 、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英 汉 比 较 研 究 。

5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样,都产生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 己的身体得到的实际经验,即所谓的“体验构建”;语言的 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模型;从词法到句法到语 义再到语用,这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语义不仅仅是客 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语义总要涉及人的 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 观察角度不一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 (image),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一个范畴内部的成员之 ” 间并没有绝对的共同特征,只有某些地方相似,即“家族相 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实际上是约定俗成了的 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由于社会、文 化、地理诸因素的影响,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约定俗成的方 式也就不尽相同。此外,人类认知活动都有三个指导原则: 突显性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具体性原则(Principle of Specificity)、视角化原则(Principle of Perspective)。突显 性原则根据说话者的特定意图突显某些特定的概念,它是人 类认知活动最为重要的原则;具体性原则指说话者出于一定 的表达需要框定某些概念,进而或粗略或具体地描述某一事 件;视角化原则表明了说话者针对这一事件所采取的特定立 场或者观察角度。三大原则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一旦说话 者确定了某个观察角度,势必明确了表达的详略需要,同时 也框定并突显了某些概念,进而在句法上表现为一定的句式 结构。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亦是在该三大认知原则的指导下完 成的。遵循着这三大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及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译者想要成功地翻译原著,首先要理 解并接受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特定的表达方式。这将涉及到 重现原作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过程等,从而恰当理 解其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来满足特殊的表达需要和效 果。接着,译者便尝试运用目的语言进行创作,采用对应的 写作表达手法,试图再现同样的表达效果,进而传承原作者 的表达意图。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 的视角,而且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据认知语言学原理,翻译是基于主体经验,凭藉概念、 范畴和意象的认知活动,认知翻译应该以语篇为单位,翻译 的本质是认知(比如,隐喻与转喻的翻译乃认知模式的翻 译)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活动需遵循补偿性原则、主体 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

总第 21 卷

是被认为是依附性和被动性的,译者的主观认知往往被忽 视。随着功能主义、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等新理论运用于翻译 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在翻译过程 中无论是对原文的选择和理解,还是对原文的阐释和表 达,译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译者始终体现着个人独特 的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 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 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 在宏观上,即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角度来研究翻译的,比 如,王寅[5]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来探讨新的翻译观, 指出: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 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 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 在译文中应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的三个要素,倡导和谐翻译。在微 观上,即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具体某一理论来解释翻译中的具 体问题。比如,肖坤学[6]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范畴体系来 论述词汇翻译问题,他指出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是基于人们对 客观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认知范畴的体现,具有认知的心理 学基础,从而指出词语的翻译在形式上表现为语码的转换, 但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移植过程。肖坤学[7]也探讨过用 认知语言学对于句子的解释来探讨句子翻译问题,并在分析 的同时指出了其与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 法在句子翻译上的不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 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 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 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 ,而不是
[8] “任意发挥” ,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 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 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 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翻译就是 要求译者用另外一种语言对这种意愿或意图进行还原并表 达,从而方便源语言以外的读者交流。 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单位—语篇 语篇在认知功能上是一个语义单位,具有语义连贯性, 这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9]。系统功 能学派主要以分析语篇内部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作为出发 点,重点研究构成形合型语言语篇的句子内部成分和句间的 各种衔接手段,未从认知角度深入分析语篇连贯性。认知语 言学认为语篇连贯性必须从认知角度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解 释。王寅认为[10],从认知功能角度可将语篇描写为可构成一 个有意义的整体的一组语句,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 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这样的一个整体能 保证激活的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使语篇形成一个统一

二、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翻译构素
1. 认知语言学翻译的概念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 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 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 技巧。由于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却缺乏足够的关 注和剖析,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缺乏系统的 说明和描述,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译者的角色和地位总

58

2010 年第 3 期

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
抽象事物的基础,人类通过相似联想把本来似乎无联系的事 物相提并论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是隐喻的认知基 础。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对相同的物 质世界又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因此一定能获得相似 的概念结构,这属于认知的共性。隐喻在语言概念的形成和 人类认知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是跨文化交流的共核和深 层结构[12]。但是,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 造成认知的相异性,就是说,英汉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性 是隐喻的上层结构,受到不同文化、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 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认知的共性和相异性,不同文化中的隐 喻便具有了相似性和差异性。在跨文化、跨语际交流活动 中,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翻译(即信息的交流)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的微妙复杂关系若能逐一比较理清,一 定能提高翻译质量,对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各民族 文化的交流,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转喻 表达是在同一矩阵域内进行的。矩阵域,作为一个经验框 架,是一个多义网络,在认知心理学内,应该看作由许多节 点构成的结构网络。转喻的认知机制主要是概念激活。激活 可以在认知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支持。认知心理学上的扩散激 活模型理论认为,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时,该概念 节点就被激活,然后活动沿该节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所有 方向扩展。其中一些节点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其他的在边 缘地带。凸显的节点往往处在中心而容易被激活。因此,在 同一矩阵域内,转喻用易感知、易理解、凸显的来源域激活 目标域。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是解释 语言学,力求对语言提出能独立论证的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以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以“体验” 的方式认识世界[13]。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作为心智的表征 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的语言就具有体验性。语言的结 构和意义受制于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结构。语言结构映照 着人类经验结构。因此,要了解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就不得 不研究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由它引起的心智活动。中国的文字 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研究字义往往从字形人手, 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字形是人们观察事物而形成的印象 已经符号化了的身体经验。 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相 似性决定了经验结构的相似性[14],正是这种体验性认知才形 成了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互译性的的认知基础。 经验结构是一 个丰富的意象图式网络[15]。转喻的翻译就不只是一个语言符 号的转换问题,还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它产生的心理 基础,译者需要根据转喻的心理运作机制确定具体的翻译策 略。因此,转喻的翻译研究应该是认知取向的。

的认知世界,获得语篇连贯性。因此,形式衔接手段并非形 成语篇连贯性的唯一条件,语篇的语义内容和心智上的认知 连贯性才是决定一组语句成为语篇的必要条件。分析语篇连 贯、生成和理解,应主要从深层的认知世界角度才能做出更 为合理的解释。 语篇意义的获得取决于语篇连贯性。按照现象学大师胡 塞尔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的观点,意义是背景知识和语篇信 息的结合。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生成语篇连贯性 极为重要,因此分析语篇连贯性必须依靠背景知识[11]。对于 同一语言社团的成员,语言的实际运用具有经济性特点,因 而语篇中存在大量语言表达中的缺省信息。语篇接受者在理 解字面信息时,总是将其置于一定的认知世界中处理。按照 认知世界分析法,同一语言社团员主要是依据语篇所提供的 信息和自身内在的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 息,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关系, 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籍 此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认知世界。在 遇到新的语篇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时,便产生认知不 平衡,接受者会从相关的认知世界出发,通过同化和顺应解 决认知冲突,最终达到一种更高状态的认知。如果语篇提供 的信息通过激活机制能在读者心智中建立起一个有统一关系 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读者可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 景知识建构出语篇意义的整体性,对缺省信息做出恰当补 充,以获得语篇的连贯性,从而理解语篇。 3. 隐喻与转喻翻译—认知模式翻译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 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 重要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 知性质。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 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 射,在翻译过程中,也涉及到域的映射。当译者发现源域的 某些实体与目标域的实体蕴涵不一致时,要努力做到的是发 现源域的本体和目标域的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和联想性。从它 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想性看来,翻译活动具备隐喻的本质特 征和基本功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如 何传递原语中每个概念的首选蕴涵,因为客观世界千差万 别,译者头脑中的原型和概念与作者头脑中的原型和概念不 可能完全一样,这时候就出现了将源域的首选蕴涵映射到目 标域的困难。所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 一种跨域映射活动。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活 动产生译人语文本。译者要在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译本,这 种活动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由此看来,翻译是一种隐喻化 的活动,具备隐喻的基本功能。隐喻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某一 经历来理解另一经历,翻译是人类用某一语言社团的经验来 说明或理解另一语言社团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机制,是我们理解和认识

三、基于认知视角的翻译操作原则
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活动中,首先须得遵循宏观的观念

5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选择与价值判断上的补偿原则,采取兼容态度,保持翻译思 想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取向。其次是正确处理好翻译主体与客 体的关系,坚持主体性原则。同时需要统摄各翻译要素,坚 持和谐翻译原则。 1. 补偿性原则 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须得兼顾传 统翻译理论、其他基于语言内部规律的语言学理论,比如普 通语言学,转换生成与功能语言学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同 时将认知翻译观作为补偿工具,发挥其语言外功能,以补充 其他翻译理论之不足,用认知方法在原语作者与文本、译者 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以补偿的姿态审视并补充传 统和其他语言学流派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指导和监控翻译的 全过程。譬如,认知翻译观对于形式主义语言学翻译流派视 野拓展和深化作用,前者仅从语言的内部探索语言的意义, 解释语言现象,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像似性”“连续统”和 、 和“概念结构”将对于语言现象(如,语篇与隐喻)的识解 到达“意象”“范畴”与“文化”;又如,认知翻译观对于 、 功能语篇补偿作用,并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2. 主体性原则 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翻译活动,表现出翻译的体验性、 多层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等特征[16],因此,从认知语言 学翻译观出发,从翻译客体、过程、目的等方面都必须发挥 译者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和谐翻译。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体验与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 者、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与
[17] “翻译的和谐性” 。首先,就翻译客体而言,在认知语言

总第 21 卷

语篇与文化的协调统一,合理解释“两个世界” 。 综上所述,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 语篇是其翻译的基本单位,其过程的本质乃思维与认知模式 的翻译,翻译操作过程中,要求坚持功能定位的补偿(互补) 性原则,翻译行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和翻译目标意义上的和 谐性原则(如下图) 。
认知语言学

翻译

翻译机制 

翻译单位 

翻译过程(本质) 

操作原则 

语篇 

认知模式翻译 

功 能 定 位 : 补 偿 性 原 则  

行 为 主 体 : 主 体 性 原 则

翻 译 目 标 : 和 谐 性 原 则  

学的翻译模式下,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个的词语句子,而 是语篇。翻译的语篇性将翻译的主体置于一个动态的跨文化 交际过程中,也要求译者具有明确语篇意识。其次,认知翻 译具有互动体验性。无论是作者的的创作,译者(读者)的 理解与译文的重建都是基于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就是作者,并主动关注读者因素, 融入自身的文化与审美。再者,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篇 中都存在“两个世界”:一是作者创作时的客观世界,二是 作者的主观世界。因而,译者介入语篇时必须充分发挥其主 观性以达到再现原作者所渗透的两个世界。 3.和谐性原则 “和谐翻译”乃中西哲学与美学传统,并应用于文学与 宗教翻译实践。认知语言学的和谐性操作原则要求:一、在 翻译观念、标准与技巧选择上,需超越本科、本派与他科、 他派派、忠实与通顺、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 以尽可能接近或达到协调与圆满。二、在翻译个要素的处理 上,要求译者处理好两个关系: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 系,文本与“两个世界” 的关系。译者在尊重原文与原文的 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体验与认知对于翻译活动的制约作用, 达到作者、译者与读者、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内容与形式、

结  语
近几年,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促进了 人们对语言本质的研究与认识。在我国的认知语言学领域, 出现了大批介绍西方这一学科的论文和著作,但是它在我国 尚处在消化吸收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向其他学科进行延伸。 我们应该尝试把认知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帮助加深对翻译 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谢天振指出:“翻译研究的界限不再像 以前那么分明,学科之间的重叠、交叉、接壤的情形将越来
[ 越多,越来越普遍”1 8 ]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研究语

篇、隐喻、转喻的翻译,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旨在正确认识 语篇、隐喻、转喻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野下 的翻译机制。上述仅为笔者一孔之见,特别是隐喻和转喻认 知模式的翻译,只是探索翻译认知本质的一个切入点,难以 充分体现翻译过程的所有认知特征,有待进一步从不同角度 做全面、系统和深入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现代外语[J]. 现 代外语, 2009.3.

60

2010 年第 3 期

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
versity Press, l994. 25. [11]Langacker, W. 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 Mouton de Groyter, 2000. 53. [12]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 (9) 40-43. [13]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12. [14]宋德生. 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J]. 中国翻译, 2005, (5) 22. : [16]王平. 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发挥[J]. 武汉工程 学报, 2009(6):35. [18]谢天振. 论译学观念的现代化[J]. 中国翻译, 2004(1) 9. :

[3]谭业升. 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M]. 上海 上 :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6 35-36. [2] [5] [15]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 2005, (5). [6]肖坤学. 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 外语研究, 2006, (1). [7]肖坤学.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 [8] [10][1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581,346,450. [9]Cook,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Guy. Oxford Oxford Uni- :

A Study of Cognitive-based Translation Mechanism
Cai Longwen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nguag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n concentrat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peration. Specifically, it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no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cognitive meaning of discourse,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the tentativ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operation.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mechanism; discourse; metaphor and metonymy;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operation

(上接第 3 9 页)

On the Development of Data-Driven Learning
Yang Bei
Abstract: The use of corpora in language teaching situations owes much to the work of Tim Johns, who developed data-driven learning (DDL), which, however, has many drawbacks in EFL classroom. To make improvement on DDL, Barbara Seidlhofer proposed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LDD (Learning-Driven Data), which means that learners providing the local corpus data are also the researchers working on this corpu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DL, LDD is a more promising approach for EFL classroom in that it will cause the learners to have a higher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their own output. Its investig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ifficultie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learners, to the extent that it will be more effective in the limited class time. Additionally, the inter-languag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learner corpora will give more effective feedback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LDD in the classes taught by the author proves to be effective.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Learning-Driven Data; small local learner corpu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61


更多相关文档: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的辩证关系

龙源期刊网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翻译本质上是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机制, 理解原文化语境...

谈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谈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谈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长期以来, 翻译研究一直受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影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和谐”翻译观田庆武

认知语言学的“和谐”翻译观田庆武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基于 lackoff...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兼 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修补了经验论、唯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的辩证关系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舍”和“得”的辩证关系 摘要: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文化意象过程的特征、类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处理办法。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与文化差异的语言翻译

认知语言学与文化差异的语言翻译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认知结构中的词汇! 用过程中的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 /bourgeois...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中的“舍”和“得”

从认知语言学视野谈翻译中的“舍”和“得”_教育学...谈翻译认知语言学模式论... 26人阅读 8页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 0人阅读 3页 ¥3....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 5页 1下载券©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摘 要:目前隐喻...无论是 aristotle 的 “类比理论”还是 richards ,...最后,笔者建议 了三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即直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试论古诗英译处理

认知体验观解释了翻译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和内涵,语境对...观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之上的认知...具体说古诗英译涉 及到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 是一...

更多相关标签: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 认知语言学 翻译 | 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 认知语言学概论 | 认知语言学入门 | 认知语言学导论 | 认知语言学理论 |


  本文关键词: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0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c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