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

发布时间:2017-07-04 01:03

  本文关键词: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词 介词化 语法化机制 结构扩展 去语义化 语义溢出


【摘要】:汉语动词介词化的主要机制是结构扩展和去语义化。动宾结构扩展成"V_1·N·V_2"式连动结构,构成了动词介词化的句法结构基础。连动结构中的三个结构成分V_1、N、V_2构成三层句法语义关系:V_1与N、N与V_2、"V_1·N"与V_2。这些结构成分及句法语义关系之间互相影响、制约,决定V_1的语义是否被"漂白"及其"漂白"的程度,从而决定V_1是否虚化及其虚化程度,即决定V_1是动词、半介词还是介词。这些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及语法化过程,导致汉语介词呈现出一系列语法化特征。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动词 介词化 语法化机制 结构扩展 去语义化 语义溢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法化视野下的介词更新研究”(项日编号:11BYY0075) 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新生并消失的介词研究”(项目编号:2011WB019)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汉语介词一般认为源于动词,那么动词是如何 两种机制说认为语法化机制有两种:“重新分实现介词化(prepositicmalization)的?即有何语法化机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汉语动词与介词的辨别问题众说纷纭,如张志公(1991/1959)、朱德熙(1982)、石毓智(1995)、马贝加(20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5年01期

3 马贝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4 何洪峰;;汉语限域性介词[J];语言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2 吕景先;唐明之间汉语的被动式[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岳中奇;;涉事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汉语学报;2011年04期

4 范晓;;论句式义的分析策略[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5 沈锡伦;;晚唐宋元被字句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6 邱闯仙;;预期标记“瞧”[J];语文研究;2010年02期

7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8 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动因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吴启禄;布依语动词虚化例[J];民族语文;1996年01期

4 蔡英杰;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及特点[J];南都学坛;1997年02期

5 雷雪梅;董晗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寇占民;;西周金文动词判定标准说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7 吴启禄;论布依语动词虚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文贵燕;;浅谈语法化的研究视角与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辛慧;;“到底”的语法化及其机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2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湛湛;一组动词的语法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喻禾;动词修饰语PP前置的理据考察[D];南昌大学;2008年

3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祝华杰;介词“给、替、为”的差异分析及虚化过程[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琪;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陶伏平;宁乡偕乐桥话介词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玄s,

本文编号:515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15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0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