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2年
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
吴浪平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中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意识”,是指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本体及其发展建设的认识、预设与反思。在逻辑内容上,包括现代文学的观念意识(包括文学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层面)和建设意识。作家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十分活跃,在这些批评的背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这些现代文学意识建构了“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就是揭示这些作家批评如何影响、改变、塑造了新文学的特质及其文学史走向。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从“批评”到“意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首先解释作家批评的概念,然后介绍作家批评在批评史上的意义,再进而阐释作家批评在文学史建构中的作用,最后进入本文的核心命题:作家批评通过它所承载的文学意识对文学史发生作用。这些现代文学意识,是比各种理论观点、宣言主张、文学活动更为深层的影响制约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就是一部现代文学意识的发生发展史。 第一章,从“文学”到“现代”:主要论述作家批评是如何命名和规定“新文学”,并使之进入“现代”。现代文学的生成,首先是“文学”概念的现代转型,建立西方学科背景下的现代纯文学观念。胡适发起“文学革命”,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奠定了现代文学的现代语言工具。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的提出,使现代文学获得了现代的精神。“平民文学”的提出,则是对现代文学品格的定位尝试,但这里面出现雅俗的悖论。正是在这些命名中,现代文学被建构起来,其“现代性”意识与特征越来越得到彰显,现代文学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成为价值观意义的“现代性”。在这里,作家批评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章和第三章,“问题”与“主义”:分别从美与政治两个方面辨析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主义。其中第二章主要探讨现代文学如何确立自己的美学合法性的问题。作家们以严肃的态度追求文学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开创了“文学自觉”的新时代。但是新文学的美学建构是个艰难的过程,其中以新诗的建设最为艰难,新诗人们大胆探索,积极开展诗歌批评与理论建设,表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学意识。在新文学的美学建构方面,沈从文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沈从文始终坚持纯正的文学态度,他的批评不仅坚持审美标准,发现批评对象的美,而且其批评文章本身就是优美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性”,本身就是现代文学美学建构的一个标志。第三章则主要探讨新文学作家们如何处理文学的功利主义走向特别是政治走向问题。现代文学从来就没有脱离时代要求,一直承载着社会使命,因此文学的他律论和工具论观点也是现代文学意识的重要内容,“为人生”观念的就是一个典型。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主流,被现代作家选择与尊奉,有着功利主义的策略性的原因。而“时代意识”也构成革命文学的深层逻辑。现代文学没有放弃功利主义,也没有拒绝政治,建立现代文学的政治美学也是现代文学意识的重要内容,钱杏邨的“力的文艺”是一次有限的尝试。茅盾作为社会功利派的典型代表,他的文学批评有其鲜明的风格,体现了文学要反映社会、分析社会的观念意识。 第四章,从“身作”到“心构”:探讨新文学作家如何参与到现代文学的历书写与传统建构中。表面看起来,新文学与旧文学是断裂关系,但实际上有内在的相通。因此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在论证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时,一种方式是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源流中寻找依据。这种溯源沟通了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为自己找到更深厚的历史依据。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典型文本。胡适以进化论的思想梳理出历史上的白话文学传统,为新文学找到历史的支撑,并确定新文学在进化的最顶端,从而保证了新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上的唯一合法性。周作人则认为中国文学史不过是“言志”与“载道”的不断循环,新文学正是历史上“言志”派的延续。周作人的循环论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新文学的革命意义,但也有他意味深长的地方。胡适沿着《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思路,在《白话文学史》中又进一步为新文学塑造了历史正统的地位。对于新文学的合法性证明而言,当代新传统的确立更加重要,《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撰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深刻意义。《大系》巩固了新文学的基本文体范围;确定了新文学史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分期的处理上体现了新文学意识形态的策略以及内在的分裂;《大系》最重要的是编选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意识集体塑造了新文学的整体形象,塑造了新文学史的基本面貌,建构起一段生动丰满的新文学传统。但是《大系》所呈现的历史书写范式很快就被新的更富政治化的书写范式终结了。 最后是结语:现代文学作家们的现代文学意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并指向一个目的:现代文学,一个新的文学传统的建立。当代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态度去理解、重估和完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飞;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吴投文;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新诗创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温儒敏;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随笔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陈平原;四代人的文学史研究图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罗振亚;“破坏性重述”──胡适新的文学史观的构筑[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8 邓利;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9 陈方竞;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价值[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10 刘勇,杨联芬;“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2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4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春花;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2 赵欣若;论茅盾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D];河北大学;2005年
3 郭娅妮;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段筱婕;探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初程[D];新疆大学;2006年
5 徐刚;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的合法性论证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论郁达夫与左翼文学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张锦;;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王彬彬;;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杂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柏桦;余夏云;;闯荡江湖——莽汉主义的“漫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田刚;;“两个口号”论争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4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5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垚;张建敏;;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吴投文;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新诗创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温儒敏;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随笔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杨琥;;“五四运动”名称溯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罗振亚;“破坏性重述”──胡适新的文学史观的构筑[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6 邓利;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7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刘勇,杨联芬;“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叶隽;;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史实问题[J];博览群书;2006年02期
10 谢丽;;“感情的批评主义”:李长之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达;[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欣若;论茅盾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郭娅妮;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伟;;茅盾、沈从文的“徐志摩论”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刘海军;;心理批评视阈下的沈从文文学批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3 李永东;;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化之辩——评1934年的大众语论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中的高手过招[J];读书文摘;2011年04期
5 孟悦;;过去时代的“本文” 评胡适的《白话文学史》[J];读书;1987年11期
6 郭建玲;一个观念的奇迹——论胡适历史进化的文学观[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李延江;;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寻根意味——浅论五四文学的白话文学理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蒲慧娟;;近代白话报刊的产生及意义[J];新闻窗;2008年01期
9 宋宁;;何谓“元绪”[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7期
10 吕伟;;白话文学发展的三次飞跃[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杨迎平;;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比较谈[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宗宇;;沈从文与巴金的交往补充考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曹万生;;茅盾内在的文化矛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6 刘永泰;;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继凯;;关于胡风与茅盾的交往、冲突及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吴文南;;沈从文和哈代作品中的乡土精神之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鹰 清华大学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常琳;[N];吉林日报;2006年
3 杨元崇 蒋海兰;[N];文艺报;2006年
4 周力军(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刘洪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颜家文;[N];美术报;2007年
7 钱世明;[N];光明日报;2005年
8 商金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建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资华筠;[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浪平;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运昌;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D];河北大学;2010年
3 张扬;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荣秀;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山东大学;2009年
7 金春仙;茅盾与李箕永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令辉;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燕;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玲莉;胡适文学启蒙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杜波;历史与情感的变奏——沈从文小说文体论[D];青岛大学;2003年
7 程捷;从《边城》到《长河》——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迟;迷惘·沉溺·升华[D];安徽大学;2003年
9 李红艳;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樊春梅;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2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