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政治 >> 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
1945—1949 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 【摘要】 :1945—1949 年是一个变动、混融的时期,原有的某些界限 变得不确定,各种文学成分、文学力量发生分化、重组与位移,在第 一次文代会前形成了新的格局, 确立了延安文学的正统地位。 鉴于“整 风”运动之后,解放区文学大流已定,本文着重考察国统区的状况, 以时空为顺序,在阅读战后新办或复刊的大量期刊杂志、报纸副刊的 基础上
,选择一些重要的话题、座谈会、论争或批判,对这一文学格 局的转型过程做精细的描绘,对具体事实做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主要 描述延安文艺精神向重庆等城市的浸润及进步文艺界内部整肃的具 体展开。指出:其一,抗战期间,延安文艺精神在重庆等大后方城市 的传达,最初局限于党内,没有与“整风”文件的学习紧密结合,造成 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与延安文艺精神实质性的隔膜。其二,抗战胜利 后,延安文艺权威加强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清理,批评国统区文艺 的主要错误是“右倾”,批评夏衍《芳草天涯》的“非政治的倾向”和胡 风等人的“主观论”,这些贯彻了明确的党派立场租阶级立场的批评, 开启了战后至建国前夕左翼文学以强力重组、 命名并因之建构一种文 学新秩序的进程。第二章主要描述南京国民党文艺的鼓噪与衰败。指 出: 其一, 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的成立, 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 结”局面的结束,国民党“机关性”杂志《文艺先锋》的编辑方针和作 家作品,表现了国民党官方文学在 40 年代后期由“三民主义文学”向 “戡乱文学”的窄缩。其二,对向培良“戡乱”剧《彪炳千秋》的“细读”
表明 “大时代”里文学与政治的纠葛同样也出现在国民党文艺中。其 三,“作协”上海分会的组织方式、文艺主张和活动情况,反映了相当 一部分政治上认同国民党政权、 文艺上追求独立旨趣的作家与国民党 官方文艺的某种“离心”倾向,这也是现代文学格局松动的一个表现。 第三章主要描述北平“京派”作家的分化。首先,选择 1946 年“打开一 条生路”的话题,,比较不同作家对战后“新文化”建设的不同“言说”和 设想,分析李广田的“左倾”与朱自清的被书写为“左倾”;然后,考察 以杨振声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分析自由主义的“纯文 学”观背后可能的政治诉求及与左翼文学的冲突;最后,围绕是否听 从“红绿灯”这一话题,描述沈从文、冯至、萧乾、朱光潜等人在面对 1948 年底的政治大变局与左翼的香港大批判时的进一步分化。第四 章主要描述战后上海中间作家的转化。首先,围绕“要是鲁迅先生还 活着”纪念特辑,考察上海作家在社会承担上向共产党靠拢的趋势; 其次,以郑振铎及其主编的《文艺复兴》为中心,分析这些作家在艺 术上与左翼革命文学不同的追求;最后,描述 1947 年初左翼文学界 对某些与“革命大众文艺”尚有距离的进步作家的三次批评, 分析这一 “再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分歧。第五章主要描述 1948 年香港左翼文 学界对各种文学力量的甄别和批判。首先,考察战后香港文学环境的 大体状貌及左翼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逐一梳理左翼主流派发 动的各类批判,着重分析对徐仲年“唯生主义文艺观”、顾一樵“文艺 复兴论”和钱钟书《围城》的批判;最后,概括左翼文艺批判的基本 范式。1949 年 7 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其代表制对作家队
伍的重构、政治领导文艺的氛围、对“五四”新文学的重新叙述,都表 明新的文学格局已经形成,“当代文学”的进程已经开始。 【关键词】 : 延安文艺精神左翼文学界进步作家反动作家中间作家整肃分化重组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7 【分类号】 :I206.6 【目录】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1 绪论 11-19 一问题的提出 11 二目前的研究 11-14 三本文的目的与思路 14-19 第一章重庆:延安精神 的后方传达与左翼文学的内部整肃 19-44 一延安文艺精神的后方传达 19-25 二国统区文艺的回顾与检讨 25-33 三对“主观论”等问题的批判: 左翼文学界的内部整肃 33-44 第二章国民党文艺的鼓噪与衰败 44-73 一《文艺先锋》:从“三民主义文学”到“戡乱文学”44-57 二文学与政治 的悖论:向培良剧作《彪炳千秋》细读 57-62 三作家“离心”:以上海文 艺作家协会为例 62-73 第三章北平:”京派”作家的分化 73-101 一“打开 一条生路”的不同方案 73-81 二自由主义文学与政治 81-89 三是否听从 “红绿灯”:“京派”的进一步分化 89-101 第四章上海:在政治承担与艺术 自律之间 101-130 一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看中间作家的社会政治立 场选择 101-106 二郑振铎与 《文艺复兴》 :在政治承担与艺术自律之间 106-115 三重庆问题的上海“汇演”115-130 第五章香港:左翼主导下的 文艺批判 130-154 一香港文学的左翼主导 130-133 二文艺批判的全面 展开 133-150 三左翼文艺批评的话语分析 150-154 余论第一次文代会:
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154-162 一代表制对作家队伍的重构 154-157 二 政治领导文艺 157-159 三重写新文学史 159-162 主要参考文献 162-170 附录 170-190 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名册(1938)170-181 二 上海文艺作家协会会员名册(1917)181-184 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代表名单(1949)184-190 后记 19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
眉网站。
本文关键词:194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