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大学》 2003年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
靳明全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从社会要求与外来影响的相互撞击中产生并发展的,它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性的。针对这个特点,展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方法得天独厚。 目前,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论著,绝大部分针对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而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相对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方面,还是一片处女地。 20世纪初期至193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论述这个特殊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忽略以下的事实:被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者,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田汉、张资平、欧阳予倩、刘呐鸥、夏衍、胡风、李初梨以及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等,均留学过日本。 这些大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由他们分别发起、指导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话剧运动、左翼文艺运动以及由他们分别发起成立、领导的创造社、中国新感 觉派,均与日本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上述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与日本 文学的关系研究入手,论述出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则足以概括出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史,甚至能概括出中日近现代文化发展史。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价值 所在。 1995年前,笔者分别出版了专著《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家郭沫 若在日本》、《攻玉论—关于廿世纪初期中国文人赴日留学的研究》,这也是 国内较早用比较文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专著。目前,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专著,(不含相关的专题性专著)除 上述的外,笔者仅见到两部:一是王向远著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1998 年版;二是张福贵、靳丛林著的《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1 999年版。 这两本专著提出了许多殊为可贵的观点。但是,在目前比较文学理论迅速发展 的情况下,该两著以及笔者的均显示出了诸多的局限。 近年来,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以曹顺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为该学科的理 论建设作出了令同行专家瞩目的许多成就,“失语症”、“跨文明研究”等的首 倡及产生的重大反响是为例子。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学者除了对该学科理论 建构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外,还不断对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提出新的观点,他们的 研究成就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正是在川大比较文学新理论 及方法论的指导下,本论文从“文学影响学”、“总体文学学”的角度,来论述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旧本影响”因素。这也是本论 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依据翔实的资料(有些资料源于笔者在日本国立国会 图书馆、东洋文库等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论述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 所受到的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而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中日文化交融之中所形成 2 的民族文学特色、以及在中外文化交融之中的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全文分四部 分:首先,从日本近代文化与中国新文化的相关点及大正德漠克拉西对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启示,来论述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其 次,从创造社、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发展过程,来论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私 小说”、新感觉派对中国这两个社团的影响;再其次,以春柳社同人在东京的 活动,创造社同人的艺术探索,欧阳予倩、田汉、夏衍的戏剧创作为例,来论 述中国现代话剧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最后,以左翼文人译介马列文论, 1928年中国革命文学兴起等为例,来比较分析中日左翼文艺运动发展中的经 验和教训。 本论文企图突破的难点是,必须准确地科学地论述出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 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作用。从正面影响来看,日本文学促进了中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加快了中国近代文学向现代 文学转变的步伐。从负面作用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出现过日本现代文学发 展的相似弊病,,走了不少弯路,从中也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局限性。这些问 题论述清楚了,于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 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也不乏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日本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9;I206.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2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本录;王崇杰;;近代中国实用主义的先驱——实证主义思潮[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2 文道贵;;旗帜与道路:五四思想解放遗产的一个视角[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3 安葵;;为了艺术的拓展——中国戏曲与话剧的互相借鉴[J];戏曲研究;2000年00期
4 王冠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初建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8年03期
5 周铭文;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悲歌——对“魏连殳”形象的解读[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王明文;;论丑在文学艺术中的特殊意义及化丑为美的限制性[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郭志刚;;对《史记》中吕后形象一种读解[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8 朱恒;;略论新文学运动对诗性的轻慢及后果[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9 李诠林;;台湾日据时期的岛外台湾人写作述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10 杨世宇;;《故事新编》基因的遗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进;;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龚友德;;孝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李维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探析[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4 王生怀;;论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扶小兰;;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勇;;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人的困惑[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国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长林;班彦美;;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研究[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9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寇鹏程;;梁启超宗教思想改变的现代性困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慧;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刘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权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9 钱敏;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王秋菊;教育与人的尊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枢;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学[J];日本学刊;1996年03期
2 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形式美[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范劲;;歌德符号与浪漫主义者郭沫若的自我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4 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张能泉;;论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6 张华;论张资平的小说创作[J];文史哲;1999年04期
7 陈云哲;;论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观[J];文艺争鸣;2006年05期
8 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J];文艺争鸣;2010年09期
9 金宏达;;论“身边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3期
10 朱寿桐;;创造社与新文学中的个性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张勇;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8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