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
!张振亭
我国早期新闻界关于报刊的论述并无专门的方法, 直到 !"!# 年之后才开始提出研究方
法的问题。两大 阶级对立时期, 阶级分析方法是新闻学研究的主导性方法。!"$" 年之后, 在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 新闻 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被异化。改革开放以来, 新闻学研究方法逐步恢复, 传播学导入新闻学研究。%& 世纪 "& 年代中后期之后, 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史表明, 研究方法得到足够重 视、 充分讨论之时, 也是新闻传播学大发展之时。 ’ 关键词 ( 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法; 方法论 ’ 中图分类号 ( )%!& (江西南昌 11&&1!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张振亭 . !"/" — 0 , 男,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 新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
研究方法之于学术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由于我国 新闻传播! 学术积累有限, 研究的随意性较大, 研究方法 “ 对于研究方法不甚 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讨论。
’! ( 讲究, 也是新闻学滞后的一个原因。 ” 近几年, 随着新
’1 ( 法类型体系。 就作为方法类型体系的方法论而言, 社会
科学方法论有两种不同的范式: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 前者指研究者通过操作事实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其重 要组成部分是收集、加工和整理事实,而收集事实包括 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取向;后者是指研究者通过操作抽 象概念获得理论性结论的方法,它来自于哲学思辨的传 统, 主要方法是直觉、 想象等。 ’ $ ( 一、 新闻学的诞生及其研究方法的提出 我国关于新闻的论述是随着近代报刊的出现而出 《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 现的。 传教士报刊 发 !#1$ 年 ! 月, 《 新闻纸略论 》 表的 一文, 被认为是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 端。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作为学科意义 !"!# 年, 上的新闻学在我国正式诞生。 期间, 新闻学研究主要表 现为关于报刊的论述。 除发表在报刊上的专文外, 多通 过发刊词、 序文、 启事等形式呈现出来, 学术研究尚未专 门化,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学研究方法。 但其思维方 式仍有分析的必要。 这种政论文式的新闻学研究, 在方 !"#$%"
闻传播学的不断积累,学术社群开始重视、讨论和提倡 学术研究规范和方法,以期打破新闻传播研究不够深入 的尴尬局面。要讨论研究方法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其来 龙去脉。如此, 才能知晓它为什么会是今天这种状况, 以 及它将走向何方,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应用它。本文的目 的即系统梳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历史及其演变 过程, 揭示其与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内在联系。 研究方法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本身是一门高深的 “研究方法 ” 学问。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文作如下假定: 有 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方法论, 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 二是研究方法或方式,即研究的程序与操作方式;三是 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技巧。 ’ % (
. 2, 0
“方法论 ”也有三种含义:理论体系、成分构成体系及方
!"#
江西社会科学
!""#$ %% 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引入新闻学研究始于 %#!! 年 ! 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 的演说, 成熟于 %#1/ 年陆定一发表 基本观点 》 一文。前者强调新闻事业是社会的事业, 后者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阶级分析 )定义新 闻, 并论述了新闻的本源、 真实性等新闻学基本问题。之 后,作为理论体系层面的方法论及矛盾分析、阶级分析 等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开始重塑我国的新闻学。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其具体方法 %#1# —%#,+ 年间, 成为新闻学研究的主导方法,甚至唯一方法。经过思想 “三反五反 ” “文化大革命 ” 改造、 、 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这 个含义丰富、科学严谨的方法论被严重教条化,成了口 号、 标签甚至万能的语录。主要表现为: 其一, 以马克思 主义原理取代新闻学,拒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新闻 学简化为一些口号、 文件或工作指示; 其二, 采取黑白二 分的方法,学术研究为意识形态所绑架,完全排斥国内 外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成果;其三,不注重历史分析和 材料的充分占有, 而妄下判断, 曲解、 误解, 甚至加工、 篡 改材料以服务于观点。 如果说上述教条化还局限在认识论范畴,那么学术 研究内“异化 ”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基本演化成一种 意识形态,迫使研究者不顾及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逻 辑,而必须在两大对立的阶级立场中选择其一。学术研 “新闻 究失去了应有的尊严。王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 如 “ 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 ” 等遭到批 事业是社会产物 ” 、 判。这些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新闻学理 “资产阶级新闻学 ”或“右派 ”的标 论都被贴上“反动 ” 、 签。有趣的是,批判者同样坚称自己用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于是, 报纸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新闻学研究也沦落为如何证明语录的正确及其意义。因 此, 新时期之初, 新闻学研究既要反对教条化、 异化的马 克思主义方法,又要重新挖掘历史上曾提出的方法,还 要积极借鉴、引进和吸收西方不断涌现的新的研究方 法。 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新闻学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
法论上可归入人文主义范式, 它较多地使用直觉、 想象 (如 “ 耳目喉舌论 ” ) , 几乎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 “ 邸报 ” 另外, 作为官方信息传播形式的 , 虽然很早就在 我国出现了, 但近代报刊却系舶来品, 因此, 关于报刊的 “ 古今中外 ” 之比较也是常用的逻辑推演方法。 有学者认 “ 往往是随感式的, 为, 这种研究 没有系统的考察, 也没 有严格的论证, 只是感情色彩很重的价值判断 ”
&* ( “仍未走出 ‘有感而发 ’ 新闻学研究 的阶段 ” 。 &’( ( )!*+ )
。
虽然该阶段早已过去, 但这种思维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标志着新闻学诞生的早期译著、专著,如松本君平 《新闻学 》 《实用新闻学 》 《新闻学 》 的 、 休曼的 、 徐宝璜的 、 《实际应用新闻学 》 邵飘萍的 , 均没有关于新闻学研究方 法的论述。究其原因, 新闻学虽已诞生, 但研究的重心在 “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 新闻业务层面,如徐宝璜认为: 之各问题而求得一正当解决之学也。 ”
& , ( - )% .
直到 !" 世纪 /" 年代,新闻学研究方法问题才被正 《基础新闻学 》 式提出。李公凡在 一书中专节论述了新闻 “须先求得正确的研究 学研究方法。他认为, 研究新闻学 方法 ” , 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对, 研究就不会有结果或无正 确的结果。
& + ( - )!! 0 !/ .
他提出的方法包括历史法、 观察法、
(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比较法和实际的研究法 四种。他 之所以强调并提出新闻学研究方法问题,与其对新闻学 的定义有关—— —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与其作用,及因新 闻而发生的种种关系的现象的原则的科学 ”& + (
- )’ .
,超越
了早期的实践应用说而迈入抽象化层次。不仅如此,他 还辨析了新闻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新闻学的独立意识 进一步增强。黄天鹏甚至认为新闻学不应附属于文学或 社会学, 而应独立, 因为它虽是社会科学, 同时也和自然 科学有密切关系。 & # ( - )1 0 ’ . 研究方法的提出主要受西学影 响。黄天鹏提出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源于他在日本所听 一位德国教授关于分析方法的介绍。
& # ( - )%! .
!" 世纪 /" 年
代是我国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 派繁荣的景象, 研究方法的提出与此相辅相成。 二、新闻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提出、异化及 恢复 近现代以来,包括新闻学术在内的中国新闻事业在 根本上是服务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这一宏大 历史主题的。抗日战争爆发后, 内外矛盾激化, 我国新闻 “分化期 ” 学进入 , 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左右下的新 闻事业和新闻学。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话语体系是马 克思主义的, 包括指导思想、 立场、 观点和方法。
虽然是科学的哲学体系,但它不能代替其他具体学科, 新闻学有自己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的方法 论,但它并不能取代或拒绝其他研究方法。有研究者认 为,新闻学研究表面上虽然强调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地 位,但过去的某些结论和方法实质上是对其的“玩弄和 背弃 ” , 种种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现象是造成新闻无学、 新
!"!
!"#$%"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 闻学迟迟不能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症结。 影响较大的是此阶段一些代表性著作、学者关于新 闻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新闻理论家甘惜分认为不能以马 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代替新闻学,不能机械套用马克 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来解释新 闻现象。任何问题都是具体的。对于资产阶级新闻学也 “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 。
! "# $
“发展传播学 ” 再是中心。 成为主导, 致力于大众传播与 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程度 较高的理论模型。此后受众调查进入市场化、规范化阶 段,调查主要由专业调查机构来完成,包括媒体自己成 立的调查中心。主题更多地转移到媒介经营管理方面。 作为量化方法的新闻调查, 讲究严谨和科学的研究 过程, 注重事实和数据本身的说服力, 弥补了以前新闻学 研究以人文思辨为主的研究态势, 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 方法演变中的里程碑。 其出现的原因, 一是藉此可以为新 闻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是传播学在我国已开始初步 发展, 而社会调查正是传播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 二 * 系统科学方法全面渗入新闻传播研究 其方法更是受到诸 "+(# 年初系统科学引介到国内, 多学科的关注,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传 播学也不例外。 《新闻学论集 》 (总第 "& 辑 ) “系统科 "+(( 年 "" 月, 学与新闻学专辑 ”出版。这是学界第一次集中探讨系统 《编者的话 》 科学理论、 方法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 “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谈到: 丰富、 发展新闻学理论, 是当 前新闻改革对新闻理论界提出的迫切要求。运用系统科 学 ) 包括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 的原理和方法, 观察和 分析新闻现象,回答新闻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朝这 个目标努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虽然学界对系统 科学之于新闻传播研究的更新寄予很高期望,但多数研 “两张皮 ” 究尚属于 , 不乏牵强之处。此后, 刘卫 "+(( 年, 《信息论与新闻 》 东 一书出版, 尝试用信息论的基本理论 《系统理论新 研究新闻传播现象。"+(+ 年出版的王益民 “特别注意了以三论 ) 系统沦、 闻学 》 信息论、 控制论 * 思 想作指导 ” ,构建出一个“系统性较强 ”的新闻学理论体 系框架。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可见,系统科学方法不仅仅是可以为新闻传播研究 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还表现在理 论体系的改造、 创新上。 ) 三 * 传播学作为方法论导入传统新闻学研究 传播学的导入在学界引发了连锁反应,传统新闻学 从定义、概念到理论体系都面临着更新,如新闻定义之 争中的“信息说 ” 、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之争、新闻学研 “ 新闻传播 ” “ 新闻与传 究转向大众传播学的呼声等。 、 “新闻传播学 ” “剪不断, 播” 、 等称呼无不说明二者 理还 乱” 的胶着关系。 参加 "+(% 年全国首次传播学座谈会的大部分专家 !"#$%"
王中认为新闻学的
“科学研究 ” 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现实, 也不能从主观动 机和愿望出发,更不能从虚幻的社会存在出发,而必须 从普遍联系、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探索新闻事业的 客观规律。
! "" $
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 新闻史研究首先要
! "% $
“左 ” 摆脱 的思想束缚。 新闻业务研究者艾丰在肯定作 为手段的新闻有阶级性的同时,又认为作为社会现象的 “新闻规律本 新闻是一个独立的范畴, 有它特有的规律, 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 "& $ 。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的 《传播学 (简介 ) 》 “对于这门国外新 著作 在前言里写道: 兴学科……只有在详尽占有资料、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 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真的剖析 和研究之后, 才能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 ” 。 ! "’ $ 总之,在新时期之初,新闻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方法 “拨乱反正 ” 的认识和应用也实现了 。但由于当时思想解 放的有限性,此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是初步的,恢复的程度是有限的,还没有完全摆脱“左 ” 的思想的影响。 三、 研究方法的革新与新闻传播研究新气象 伴随着第一波改革开放的大潮, 新 %# 世纪 (# 年代, 思想、新方法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学界,整个学术气象为 之一新。其中, 新闻调查、 系统科学方法和传播学的导入 标志着新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 一 * 作为研究方法的新闻调查 尽管受众调查的主要和根本目的是为新闻改革服 务, 但就研究方法而言, 其仍然构成了 "+(& 年以来我国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发展史上的亮点。 “四人帮 ” 毛用雄等人就作过对审讯 消息的 "+(" 年, “ 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现代 传播渠道的实地调查。 受众调查 ” ,是 "+(%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 北京新闻学会开展的 “ 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 “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查” 。 之后影响较大的受众调查是
! ", $
“首都知名人士 和政协委员对新闻改革的态度 ” 调查, 及 对龙年的展望 ” 。"+(+ —"++’ 年被认为是受众调查的第 二个阶段, 浓厚的学术性是其重要特点
! ", $
, 新闻改革不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 %’ ( “有很大的先进性 ” 认为传播学研究方法
, 由此可
) 一 + 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提倡 “从边缘话题到主 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 学术规范 《 学人 》 流话语 ” 起于 %##% 年 %% 月 的创刊。 之前经济学界、 音乐学界等已率先进行过讨论, 之后则波及各个学科。 学
& !" ( ) */" + “#" 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 ” 术规范讨论蔚然而成 。 相
见,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开始就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 一。此后,风起云涌的新闻调查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更 是彰显了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和意义。 “资产阶级新闻学 ” 传播学因被贴上 的标签 %#,- 年, “反精神污染 ” 而暂缓发展。随着 运动的很快结束, 传播 “导入西方传播学, 学研究方法再次受到关注。 吸取传播 学中的合理内核,改造中国传统新闻学,这是当时大多
& %. ( 数研究传播学人士的想法。 ” 学术期刊系统地介绍了
比较而言, 新闻传播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提倡是比较滞后 的。 在新闻学界, 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 经历了个别学者 提倡到整个学界开始关注的过程。 黄旦将一些醉心于热门话题, 抢热点, 只述不作, 有 “理 ” “论 ” “记者式 ” 无 的研究态势称之为 研究。认为要突 破这种态势,首先要澄清认识上的偏差,新闻学是一种 知识体系,有其历史的积累和继承过程,因此要走向历
& !% ( “熟悉新闻传播史和新闻学说史 ” 史, 去 。孙旭培则多
传播学的三大量化研究方法。有学者认为,传播学是一 种高度抽象和有力的综合。这种研究问题的总的方式及 其具体方法,对于新闻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必将引 起概念、 范畴、 体系上的一系列变化。
& %, (
当然, 传播学还
处于引介阶段,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介 (新闻调查除外 ) 绍的多, 真正用之于研究实践的少 。 在 %#,’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传播学讨论会 ”上, 有研究者提出,在我国新闻学向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要经 “新闻传播学 ” 过 这个阶段, 当前应组织力量, 建立新闻 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学界的 主要议题之一,同时也开始尝试用传播学的原理、框架 和方法分析一些现象或媒介产品。 传播学作为方法论不仅表现在新闻理论研究和新 闻传播学科建构上,它对新闻史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尹韵公在谈及《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 》的研究方法时写 “传播学的崛起, 道: 使新闻学的研究摆脱了以往那种光 是直勾勾地盯着报纸本身的源流和沿革,而忽视了对古 代社会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给予必要关注的困境,从而拓 宽了研究领域的视野,给新闻学研究灌注了新的强有力 的活力。经过传播学的洗礼,新闻学的研究面貌焕然一
& %# ( 新。 ”
次呼吁新闻传播研究要讲究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我国 新闻学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对学术规 “随感录 ” “夹 范不够重视。研究要有论证, 而不能写成 或 叙夹议的散文 ” 。& !! ( 此外, 卜卫、 陈力丹、 陈崇山对研究规 范和方法问题也有过论述。 如果说上述几位研究者的论述只是个别行为,那么 诸多关于研究方法的教材、专著和译著在 !""" 年以后 “ 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 的相继出版、 (!""0 年为首届 ) 暑期讲习班 ” 的连续举办, 则是整个学 界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集体反思和讨论。 ) 二 + 多种研究方法的初步应用 学术本身的积累、学术社群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讨 论,加上海外留学人员等新力量的加入,研究视野的开 阔, 多种研究方法得以初步运用。 人文主义的思辨研究 %$ 人文主义范式及思辨研究。 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主要方法,体现为多是操作概念而非 “应该如何 ” “是 事实, 多属于 的规范性研究, 而不是探究 “为什么 ” 什么 ” 的描述性研究和 的解释性研究。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人文思辨研究法主要是马 克思主义及其具体方法。马克思主义几乎是与人文主 义、 科学主义同步引入的。正如本文所述, %#0" 年以后, 马克思主义方法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 ”主导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确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研 究方法,它的正确使用,无疑会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繁荣,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马克思主义方法
& !/ ( ) */0. + 的教条化, 却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极大限制。
可以说,传播学方法对新闻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整 体的。相较于以思辨为主的传统新闻学,传播学则以实 证为主,注重数据与事实的收集及理论的构建,更具理 论化色彩。 四、研究方法得到重视并渐趋多样化与新闻传播研 究的繁荣 新闻传播学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地位的提 %##. 年, 升与新闻传播研究不够深入的尴尬局面,迫使学术社群 寻找突破之道。其中, 研究规范、 方法被寄予厚望。海内 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新力量的加入,使得研究方法 渐趋多样化, 新闻传播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繁荣景象。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长期围绕着几个现成结论打转,停滞 “新闻无学 ” 不前, 以至于出现 的尴尬局面, 不能不说是
!""
!"#$%"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 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教条化、 异化有直接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方法逐渐被引 !""" 年以来, 入到新闻传播研究中,在积极翻译国外相关著作的同 时, 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解释学、 符号学、 现象学、 叙事 学等方法都有介绍和尝试性应用。 定量研究。 在定性研究中, !# 实证主义范式及定性、 运用较多的是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 访谈法、 文本分析法 “中国学者目前从事的大部分 ‘定性研究 ’ 等。 基本上没 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随意 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 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 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
$ ! % & ’!! ( !) * “定性研究 ” 或提供建议。” 新闻传播学中的 尤其
注释:
! 关于学科名称,!" 世纪 ." 年代初传播学引入之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 ” 前, 一般称之为 , 之后则用 统称 这一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只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传 播学, 不包含广告学、 公共关系等具体学科。涉及的地域 范围仅限于中国大陆。
$ 参考文献 %
$ + % 童兵#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 $ 0 %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 % 陈向明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1 % # 北 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 % 卜卫# 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 & / * # $ / % 卜卫# 传播 法论问题 $ 2 % # 新闻与传播研究 3 +,,/ , & / * # $ 5 % 徐培汀, 裘 学方法论引言 $ 2 % # 国际新闻界, +,,4 , 正义#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 1 %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 $ 4 % 何志武3 孙旭培# 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 $ 2 % # 国际新闻 & ! * # $ - % 徐宝璜# 新闻学纲要 $ 1 % # 上海: 现代书 界# !""-, 局, 联合书店, +,)/# $ . % 李公凡 # 基础新闻学 $ 1 % # 上海: +,)+# $ , % 黄天鹏# 新闻学入门 $ 1 % # 上海6 光华书局, +,))# $ +" % 甘惜分# 新闻理论基础 $ 1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 ++ % 王中 # 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 $ 2 % # 新闻战 & + * # $ +! % 方汉奇# 加快新闻史研究的步伐 $ 2 % # 新 线3 +,.", & ++ * # $ +) % 艾丰 # 新闻采访方法论 $ 1 % # 北 闻战线 3 +,.+ , 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 % 传播学 & 简介 * $ 0 % #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5 % 罗斌 # 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 $ 7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3 !""+# $ +4 % 戴元光# !"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 $ 1 % # 上 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 吴廷俊# 传播学的导入与 & + * # $ +. % 王 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 2 % # 新闻大学 3 !""! , 志兴# 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局限性 $ 2 % # 新闻战线3 +,.4, & 4 * # $ +, % 尹韵公#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 $ 1 % # 重庆: 重庆出 版社, +,,"# $ !" % 杨玉圣 3 张保生 # 学术规范导论 $ 1 % # 北 “记者式 ”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 !""/# $ !+ % 黄旦# 突破 & ! * # $ !! % 孙旭培# 学术规 的框式 $ 2 % # 杭州大学学报3 +,,/, & + * # $ !) % 李 范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 $ 2 % # 新闻大学3 +,,,, 承贵# !"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 $ 1 % # 长沙: 湖南 “陷阱” 教育出版社, !""+# $ !/ % 祝建华#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 “误区” $ 8 % # 王永亮主编# 传媒论典 $ 0 % # 北京: 与 中央编译 出版社3 !""/#
“随感而发 ” 如此, 与 有几分相似, 又与人文思辨方法略 同。 我国新闻传播定量研究经过了两个阶 +,-. 年以来, (+,.! —!""" ) 段: 第一个阶段 , 以受众调查为主, 主要方 (前文已做过论述 ) (!""" 年 法是社会调查 ; 第二个阶段 至今 ) , 运用定量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增多, 主要 方法是内容分析和社会调查。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 (领域 ) 媒介形象和某一问题 的研究现状分析。除了受众 调查外,社会调查法主要应用在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验 证性研究中。目前我国学者开展的定量研究多为对研究 对象的描述, 即最简单化的量化研究, 实现了精确化。但 “精确化只是科学化的一个充分条件, 而非必要条件。科 “科学化的真谛是理论 学化的必要条件是理论化” , 化” 。定量研究追求精确化, 资料的数据化呈现的确使研 究结果做到了精确化,但必须通过变量之间的检验分析 “理论 ” “是什么、 提出 , 不仅能描述 发生了什么 ” , 而且更
$ !/ % & ’!", ( !!+ * “为什么发生 ” “是否还会发生 ” 能说明 和 。
总的来看,我国新闻传播中的实证研究虽已开始初 步尝试应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学人当中,但仍存在随 意性大、 不够规范的现象。这是目前迫切需要改进的。 从我国新闻传播方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研究方 法是新闻传播学术的重要构成。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 会引起新闻传播研究的革新。研究方法得到重视、讨论 之时, 也是新闻传播学术大发展之时。因此, 要将新闻传 播不断引向深入, 就必须重视研究规范, 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 王立霞】
!"#$%"
!"#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4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