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2007年
传媒影响世界 教育引领传媒
苏志武
【摘要】:人的社会化进程离不开"传媒"和"教育"。二者的主要功能都是传播文化、缔造文明,其影响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的核心层面。早在上世纪中叶,面对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敏锐的学者就提出了"信息/媒介社会"的命名,用以替代机器/工厂主宰的"工业社会"概念。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新型的媒介形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媒介升级到传播范式的转型,从人们行为方式的演进到社会关系的变化,传媒领域里的一系列突破性变革正在对社会总体结构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高端,大学教育向来就被人们赋予了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信息传媒业的日新月异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传统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效果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信息社会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尤其是传媒高等教育,就必须进一步协调与信息传媒业的关系,并以其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引领传媒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方向发展。在当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语境中,传媒对社会进步及发展的影响力和传媒高等教育对信息传媒业的推动、引领力,就在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关联中达成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对此,大学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厘清其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传媒高等教育的不断创新,以便优化传媒高等教育并带动传媒实践,使传媒实践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在这良性循环中与时俱进,实现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一、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传媒影响力及价值诉求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中,“传媒”向来就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杜威曾指出:“在所有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甚至“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①20世纪以来,世界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传播中的仪式对于群体归属感建立的作用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06期
2 管文琦;;媒介仪式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以2011年春晚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10期
3 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陈钢;;试论人际传播在“差序格局”中的嵌入——以中国乡土社会为考察对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冯济海;;边疆文化的影视书写——论纪录片《茶马古道》的人类学意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潘陆琴;;论影响新闻制作的三因素[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颖吉;;威廉·詹姆斯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影响——以李普曼和帕克为中心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年06期
8 胡翼青;吴越;;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J];当代传播;2010年02期
9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年03期
10 张兵娟;;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J];当代传播;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中;;詹姆斯·凯瑞与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与传播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邵静;;以不变应万变——试析我国春节联欢晚会的仪式化特征[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闫宏秀;;技术物传播:价值选择的视角[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徐帆;制造角色:凤凰卫视的生产机制研究(1996-2011)[D];复旦大学;2011年
8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9 连旭;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邢虹文;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郭艳芝;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信息传播[D];湘潭大学;2010年
3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郑晓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D];南昌大学;2010年
5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温皎阳;在传播与反馈的博弈中前行[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丹丹;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政府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陈小燕;网络下载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柯佳;CCTV1黄金档热播剧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明锋;春晚—一个世俗神话的建构与阐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苏飞;;传媒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4期
2 商建辉;王俊洁;;传媒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李培元;;永葆先进性 开创新局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李文冰;;传媒院校特色教学团队模式构建与保障机制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11期
5 ;投稿规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8期
6 ;投稿规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5期
7 余飞虹;张开晃;;高校传媒发展的教育潜力与运作策略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院系动态[J];新闻战线;2006年04期
9 盛婉玉;;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变迁和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9期
10 刘筠;;金融危机下新闻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J];新闻爱好者;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志武;;传媒影响世界 教育引领传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高福安;;开幕式致词——领导讲话[A];中国传媒经济(第一辑)[C];2004年
3 ;北京印刷学院[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海英;田亚梅;;普通高校音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型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组;;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考察与论证》附件一[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关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中国传媒大学 王维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童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钟慧珊;[N];中华新闻报;2004年
6 李瑞英;[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李仕权;[N];人民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倩;[N];桂林日报;2007年
9 ;[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刘豫;[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葛霞;大学生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2 郎莉;高校校园传媒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何子;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娜;数字化条件下高校校园媒介的融合开发与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栾玉波;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宁;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D];渤海大学;2012年
相关机构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相关作者
>苏志武 >高福安
>田亚梅 >王海英
>"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组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2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