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社交网络的差异性自我呈现 ————社会角色、自我异化与“真实自我”

发布时间:2023-02-17 20:37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相比于传统的自我呈现表现出了新的特质,社交网络的差异性自我呈现即是其新的产物,用户借助互联网媒介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竟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我。笔者针对这一现象,以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差异性自我呈现为例,运用比较分析法、网络民族志与文本分析法,主要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和耶基的角色与自我异化理论,从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基础、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形成与表现以及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人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提供一些反思与启示。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平台社区结构差异作为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的“窄社交与泛社交”、沟通结构的“深互动与浅互动”、线上线下关系结构的“熟人圈与非熟人圈”以及管理结构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并且这四种结构依次影响形成了闭合的平台互动机制运行逻辑链。第二,这种平台互动机制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性与“集体表象”,平台社区结构通过两两结合共同影响用户在角色期望、目标观众与匿名感上的差异,使得用户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两种平台上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情表达、文案风格、动态内容与发布频率。第三,自我异化作为差...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设计
2 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基础: 平台社区结构分析
    2.1 平台的功能结构差异: 窄社交与泛社交
    2.2 平台的沟通结构差异: 深互动与浅互动
    2.3 平台的线上线下关系结构差异: 熟人圈与非熟人圈
    2.4 平台的管理结构差异: 强关系与弱关系
    2.5 本章小结: 平台互动机制差异
3 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形成与表现
    3.1 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形成: 角色期望、目标观众与匿名感
    3.2 差异性自我呈现的表现: 心情、文案、内容与频率
    3.3 本章小结
4 差异性自我呈现的影响: 自我异化与“真实自我”
    4.1 差异性自我呈现与自我异化
    4.2 差异性自我呈现与“真实自我”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反思
    5.1 基本结论
    5.2 讨论与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4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744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