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态创新及文化传播研究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发布时间:2023-08-02 19:04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媒介生态狂欢的趋势日渐深化。在真人秀、脱口秀、明星选秀等娱乐类综艺节目充斥电视荧幕的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与热播,宛如一股清流,不但唤醒了大众对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亦掀起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知风潮。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为主旨,坚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传递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文化类综艺节目融高科技语境下的现代电视艺术表现手段为认知方式,所呈现出的新型节目样态、视觉效果、美学意义在电视传媒领域已形成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和感召力。本文试图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案例,从节目的形态创新与文化传播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能使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璀璨如新。本篇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详细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并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节从基本概念及其界定、节目类别、传播功能、发展时机四方面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本体进行解读;第三章节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案例,从文化符号、叙事视角、悬念...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意义
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本体分析
2.1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基本概念及其界定
2.2 文化综艺节目的节目类别
2.2.1 益智类文化综艺节目
2.2.2 社教类文化综艺节目
2.2.3 言语类文化综艺节目
2.3 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功能
2.3.1 重拾经典的宣传功能
2.3.2 雅俗共赏的娱乐功能
2.3.3 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2.4 文化综艺电视节目的发展时机
2.4.1 “娱乐至死”的市场饱和
2.4.2 “限娱令”政策的逐步强化
2.4.3 受众审美与需求的逐步理性
3 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形态创意
3.1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符号解读
3.1.1 视觉符号
3.1.1.1 古今交融的画面语言
3.1.1.2 光影变幻的色彩语言
3.1.1.3 象形再现的服饰语言
3.1.2 听觉符号
3.1.2.1 非言语的辅助应用
3.1.2.2 有声语言的情境再现
3.1.3 人物符号
3.1.3.1 知性标签的节目主持
3.1.3.2 学术权威的解读嘉宾
3.1.3.3 挑战矩阵的参赛选手
3.2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内容创新解读
3.2.1 层次衔接的叙事视角
3.2.1.1 幕前叙事者——主持人与参赛者
3.2.1.2 幕后叙事者——节目策划人
3.2.2 身临其境的悬念感召
3.2.2.1 结构性悬念——赛制结构紧凑
3.2.2.2 兴奋性悬念——赛题难度适宜
3.2.3 元素融合的传播模式
3.2.3.1 互动激发真情解读文化语言
3.2.3.2 诗词融合综艺释放文化魅力
3.2.3.3 经典嫁接媒体弘扬文化精神
4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创新发展与立意高远的优化传播
4.1 媒体传播意向的转置
4.1.1 由无序狂欢到理性欣赏
4.1.2 由娱乐至死到内容至上
4.2 多元诉求兼容并蓄
4.2.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
4.2.2 品文化精髓与百味人生交融
4.3 赏中华文化筑建传播生态文明
4.3.1 抵制乱象,坚守文化自觉
4.3.2 寻文化基因,再塑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38368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意义
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本体分析
2.1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基本概念及其界定
2.2 文化综艺节目的节目类别
2.2.1 益智类文化综艺节目
2.2.2 社教类文化综艺节目
2.2.3 言语类文化综艺节目
2.3 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功能
2.3.1 重拾经典的宣传功能
2.3.2 雅俗共赏的娱乐功能
2.3.3 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2.4 文化综艺电视节目的发展时机
2.4.1 “娱乐至死”的市场饱和
2.4.2 “限娱令”政策的逐步强化
2.4.3 受众审美与需求的逐步理性
3 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形态创意
3.1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符号解读
3.1.1 视觉符号
3.1.1.1 古今交融的画面语言
3.1.1.2 光影变幻的色彩语言
3.1.1.3 象形再现的服饰语言
3.1.2 听觉符号
3.1.2.1 非言语的辅助应用
3.1.2.2 有声语言的情境再现
3.1.3 人物符号
3.1.3.1 知性标签的节目主持
3.1.3.2 学术权威的解读嘉宾
3.1.3.3 挑战矩阵的参赛选手
3.2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内容创新解读
3.2.1 层次衔接的叙事视角
3.2.1.1 幕前叙事者——主持人与参赛者
3.2.1.2 幕后叙事者——节目策划人
3.2.2 身临其境的悬念感召
3.2.2.1 结构性悬念——赛制结构紧凑
3.2.2.2 兴奋性悬念——赛题难度适宜
3.2.3 元素融合的传播模式
3.2.3.1 互动激发真情解读文化语言
3.2.3.2 诗词融合综艺释放文化魅力
3.2.3.3 经典嫁接媒体弘扬文化精神
4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创新发展与立意高远的优化传播
4.1 媒体传播意向的转置
4.1.1 由无序狂欢到理性欣赏
4.1.2 由娱乐至死到内容至上
4.2 多元诉求兼容并蓄
4.2.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
4.2.2 品文化精髓与百味人生交融
4.3 赏中华文化筑建传播生态文明
4.3.1 抵制乱象,坚守文化自觉
4.3.2 寻文化基因,再塑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38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83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