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政务传播的表征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5-01-17 10:03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倒逼政务信息的传播形式创新;视觉文化不断丰富,读图时代俨然已经到来,也呼吁政务信息的视觉化转型。在这样的环境下,视觉政务传播融合了视觉元素的可观性、现场可证性、娱乐性等特点,为严肃的政务信息注入新的活力。视觉政务传播综合了视觉文化和政务传播,以政府及其相关主流机构为主,出于塑造政府形象、加强政治认同的目的,利用视觉化形式,以各类政务信息为内容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并呈现出主体多元、视觉表达、内容严肃、受众参与的特征。在视觉修辞的范畴下,分析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用,遵循社会规则、时代环境和技术语境,厘清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关系,探讨媒介、空间、事件三大话语实体的作用机制。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法以构图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三个维度为表现,构图过程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取景规则加强政治认同,再现过程通过修辞再现、流程再现塑造政府形象,互动过程通过接触、距离、态度、情态形成趋向平等的互动意义。并结合图像、网页设计、电影电视、短视频、直播、VLOG等形式,构建视觉政务传播的表征体系。视觉政务传播的价值则体现在:从原象、映象、表象角度塑造新型政府形象;参与舆论议题的全过程...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政务面临视觉化转型
1.1.2 “互联网+政务”政策推动
1.1.3 亟需视觉化舆论引导力量
1.1.4 视觉时代政治传播新变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视觉价值研究
1.3.2 作用机理研究
1.3.3 运用策略研究
1.3.4 传播个案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难点
第2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概念和特征
2.1 政务传播
2.2 视觉传播
2.3 视觉政务传播的概念
2.4 视觉政务传播的特征
第3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表征体系
3.1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用
3.1.1 语用环境:社会规则、时代环境、技术语境
3.1.2 语用主体:表达主体、接受主体、主体关系
3.1.3 话语实体: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
3.2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法
3.2.1 构图过程
3.2.2 再现过程
3.2.3 互动过程
3.3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形式
3.3.1 图像
3.3.2 网页
3.3.3 电影电视
3.3.4 短视频
3.3.5 直播、VLOG
第4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价值
4.1 塑造新型政府形象
4.1.1 展现立体原象
4.1.2 优化心理映象
4.1.3 构建可观表象
4.2 优化舆论引导生态
4.2.1 参与舆论过程
4.2.2 增加信息流量
4.2.3 突出功能分化
4.2.4 强化政治情感
4.3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4.3.1 推进主体合作
4.3.2 丰富治理方式
4.3.3 扩大治理范围
4.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4.1 公共服务人性化
4.4.2 公共服务智能化
4.4.3 公共服务社会化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27925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政务面临视觉化转型
1.1.2 “互联网+政务”政策推动
1.1.3 亟需视觉化舆论引导力量
1.1.4 视觉时代政治传播新变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视觉价值研究
1.3.2 作用机理研究
1.3.3 运用策略研究
1.3.4 传播个案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难点
第2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概念和特征
2.1 政务传播
2.2 视觉传播
2.3 视觉政务传播的概念
2.4 视觉政务传播的特征
第3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表征体系
3.1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用
3.1.1 语用环境:社会规则、时代环境、技术语境
3.1.2 语用主体:表达主体、接受主体、主体关系
3.1.3 话语实体: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
3.2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语法
3.2.1 构图过程
3.2.2 再现过程
3.2.3 互动过程
3.3 视觉政务传播的视觉形式
3.3.1 图像
3.3.2 网页
3.3.3 电影电视
3.3.4 短视频
3.3.5 直播、VLOG
第4章 视觉政务传播的价值
4.1 塑造新型政府形象
4.1.1 展现立体原象
4.1.2 优化心理映象
4.1.3 构建可观表象
4.2 优化舆论引导生态
4.2.1 参与舆论过程
4.2.2 增加信息流量
4.2.3 突出功能分化
4.2.4 强化政治情感
4.3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4.3.1 推进主体合作
4.3.2 丰富治理方式
4.3.3 扩大治理范围
4.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4.1 公共服务人性化
4.4.2 公共服务智能化
4.4.3 公共服务社会化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27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2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