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语境下雾霾议题的建构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3:08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下雾霾议题的建构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雾是正常的自然气象特征,雾本身与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没有必然的联系,相比而言,霾是由于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的存在而产生。雾和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空气湿度。空气中水气成分占据百分之九十时,形成的大气状态是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雾”;而当空气水气含量低于百分之八十时,便形成了含有颗粒污染物的“霾”,它对人体健康存在着危害性影响。雾霾的产生介于二者之间。雾霾作为由人类活动参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它与人类健康、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大气污染的一种灾害性气象特征,雾霾本身因其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而极具公共性,而人类本应该正当享有的健康生存权作为一种公共性的权利也具有公共性的特征,生态环境的和谐作为公共利益更具备公共性质。但是问题在于,雾霾作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并不具备自我主张这种公共性的能力,并且,雾霾需要经由一定的表达主体替它发声,表达主张进而呈现出它作为公共性议题的公共特点。而呈现雾霾作为公共议题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公众究因追责,进而有利于推进雾霾问题的最终落实与解决。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的相继出现和日趋严峻化引起了部分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他们在承认环境问题的真实存在的前提下,认为环境议题从被知晓、被定义到被协商及合法化这个动态过程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并且试图通过对环境议题的建构主体、建构路径的分析来促成环境问题的最终落实并解决。环境社会学家约翰·汉尼根在《环境社会学》一书中谈到了,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应该是环境问题及环境议题的生成、起落并非由特定的议程设定,它们往往没有遵循着特定的研究准则,而是通过科学家、政客及新闻工作者、环保志愿活动者以及公务人员和企业实业家等社会行动主体的“主张提出”而推进其建构进程。雾霾作为单纯的气象灾害性环境问题本身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物,现今雾霾成为一个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个过程是社会建构的过程。那么雾霾缘何从一个简单的气象学术名词变成了被公众戏谑和关注的公共议题?雾霾问题又是如何被提出,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影响力而被公众接受,继而采取抗争性方式促进议题的合法化落实的?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雾霾段子和雾霾打油诗等等戏谑形式成为了公众对雾霾议题的新的诉求形式。那么,围绕着雾霾议题,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在谈论什么?传统媒体对雾霾的报道又呈现何种样态?雾霾议题的建构过程又呈现了怎样的新变化?基于上述核心问题,结合对新媒体平台中包括“PM2.5的质疑”、“戏谑雾霾”、“APEC蓝”及“《穹顶之下》的传播”在内的雾霾事件的梳理,以及对《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的抽样分析,笔者论述了新媒体语境下雾霾议题的集成与主张,表达与扩散,竞争与合法化这样的建构阶段,并且总结分析了新的传播平台中新、旧媒体在雾霾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合力协同性。本文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笔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核心问题、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背景:概念与理论”是文章的背景部分,介绍了相关概念与理论。第一章笔者界定了新媒体语境的含义与特点,并介绍了作为本文研究视角的建构主义理论;第二章笔者先从历史的研究视角出发,阐述了“霾”的由来,和雾霾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并界定了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雾霾”;之后,笔者追溯了西方公共性理论的起源,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的观念的起源分析了现实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性问题,论证了具有公共性特点的雾霾议题;第二部分“过程:呈现与建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介绍了雾霾议题的呈现路径和建构路径,分析了两者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过程图景,并总结了环境议题其合法化路径的曲折性。第三章笔者从五十年来雾与霾相互演变的趋势,分析雾霾从一个单纯的气象学名词进入到公众视野的过程。以“PM2.5的争议”、“戏谑雾霾”、“‘APEC蓝’与合法化抗争”、“《穹顶之下》的传播”四个雾霾事件在时间维度上的演进呈现了雾霾议题的生成、表达以及抗争过程;第四章笔者从“PM2.5事件中开启的舆论关注”、“依托自媒体平台的戏谑表达”路径中探讨了雾霾议题的集成与表达阶段,并对以《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进行抽样分析,总结传统媒体在建构过程中的跟进整合作用。最后笔者以流程图形式绘制了雾霾议题的呈现路径与建构路径相互影响的图景并总结了环境议题合法化路径的曲折性;第三部分“总结:反思与评价”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新旧媒体在雾霾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合力协同性,并对全文的理论基调进行评价与反思。第五章笔者总结了新媒体在建构公共议题的过程中具有裂变式传播、信息低成本扩散、交互性和强聚合能力等优势。而传统媒体对雾霾议题进行跟进,以专业和权威的报道信源及政策治理类报道主题整合雾霾议题。新媒体平台上催生的传播热点有利于公共议题的抗争,争夺政府部门的注意力,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整合议题并促进议题的合法化上升为政府政策。二者相互协同合力促进环境议题的最终落实。另外,笔者分析了对雾霾议题的考量过程中,环境社会学领域存在着建构主义和真实主义的角力,阐释了二者在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解释中都存在着合理性。结语部分笔者阐释了环境问题所涉及面的广泛性及其切面的复杂性是源于人类社会这个根本出发点。“环境”之所以成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根源在人类。那么,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环境问题便存在必要性。同时,笔者总结了本文的诸多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展望。
【关键词】:雾霾 新媒体语境 建构 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0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一) 研究背景12-13
  • (二) 研究意义13-14
  • 二 研究问题及目的14-15
  • (一) 核心问题14
  • (二) 研究目的14-15
  • 三 文献综述15-19
  • (一) 环境议题15-17
  • (二) 雾霾报道研究17-18
  • (三) 媒介建构18-19
  • 四 研究方法19-20
  • (一) 内容分析法19
  • (二) 个案研究法19-20
  • 第一部分 背景:概念与理论20-34
  • 第一章 新媒体语境与环境议题的建构20-24
  • 一 新媒体语境21-22
  • 二 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22-24
  • 第二章 作为公共议题的雾霾24-34
  • 一 何谓“雾霾”24-28
  • (一) “霾”的由来24-27
  • (二) 世界范围的百年“雾霾”27-28
  • (三)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雾霾”28
  • 二 雾霾:具有公共性的议题性质28-34
  • (一) 公共性的理论溯源28-29
  • (二) 中国现实语境下的公共性29-31
  • (三) 雾霾:具有公共性的议题性质31-34
  • 第二部分 过程:呈现与建构34-90
  • 第三章 雾霾议题的呈现过程34-57
  • 一 从“雾”到“雾霾”的演变34-36
  • (一) 雾与霾的演变趋势34-35
  • (二) 雾霾进入公众视野35-36
  • 二 PM2.5:争议与民众焦虑36-39
  • (一) 围绕“PM2.5”的质疑36-37
  • (二) “PM2.5”带来的多次争议37
  • (三) “PM2.5标准”引发的民众表达37-39
  • 三 戏谑雾霾:公众表达与议题扩散39-47
  • (一) 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39-40
  • (二) 戏谑雾霾推动议题的扩大40-47
  • 四 合法化抗争:从“马拉松霾”到“APEC蓝”47-52
  • (一) “马拉松霾”与“APEC蓝”47
  • (二) 围绕“APEC蓝”的公众表达47-51
  • (三) “APEC蓝”的合法化51-52
  • 五 回归理性:《穹顶之下》的传播与公众思考52-57
  • (一) 《穹顶之下》的传播效应52-54
  • (二) 争议中裹挟的公众情绪54-57
  • 第四章 雾霾议题的建构路径57-90
  • 一 议题集成:PM2.5开启舆论关注58-59
  • 二 议题表达:依托自媒体平台的戏谑表达59-77
  • (一) 具备吸引力的雾霾议题60-73
  • (二) 将雾霾议题合法化73-77
  • 三 议题整合:传统媒体跟进整合雾霾议题77-87
  • (一) 《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的抽样分析77-79
  • (二) 雾霾议题的媒介建构及特点79-87
  • 四 议题建构过程所呈现的循环性87-90
  • (一) 雾霾议题建构过程图87-88
  • (二) 环境议题合法化路径的曲折性88-90
  • 第三部分 总结:反思与评价90-97
  • 第五章 对雾霾议题建构过程的反思90-94
  • 一 新媒体语境下新旧媒体间的合力协同性90-92
  • (一) 新媒体的优势定位与缺失90-92
  • (二) 传统媒体的权威信度92
  • 二 理论评价:建构主义或真实主义?92-94
  • 结语94-97
  • 一 环境议题的社会学维度94-95
  •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95-97
  • 参考文献97-102
  • 致谢102-104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玲,肖平;关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J];科技导报;1994年03期

2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_";二甲醚经济是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选择[J];科技导报;2002年06期

3 曹霞;小区建设环境问题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03期

4 牛芳;从环境问题看我国的科学发展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2期

5 冯翠娟;;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1年02期

6 魏然;;环境问题报道探析[J];东南传播;2012年06期

7 吉京明;;未来的环境问题[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88年02期

8 田学文;世界环境问题严峻 环境保护任务紧迫[J];科学中国人;1997年09期

9 钟书华;绿色冲突:形式、特点及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1年01期

10 黄颖;;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科技传播;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祥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何江江;;环境问题的制度意识成因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卢国坚;刘特;;垃圾,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卢子扬;;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郭雅楠;夏修武;;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7 杨吉林;;用科学的观点探讨三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8 付成双;;美国现代化中的环境与环境问题[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许祥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A];搞好矿区环境保护 建立和谐生态型矿区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广军;;西部资源环境问题与绿色家园建设[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辉;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2 记者 柏东丽;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N];临汾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山东出台环境问题约谈制度[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周太友;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已无退路[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5 省环保厅厅长 李平;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N];黑龙江日报;2013年

6 徐琦;环境问题?政治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婷婷;舆情显示:民众对环境问题“零容忍”[N];南方日报;2013年

8 记者韩乔 叶健 王衡;环境问题频发 敲响生存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魏红明 王勇 张浩 鄢祖海 姚曦 刘刚 杨柳 撰稿;武汉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1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王炜瀚;能源与环境问题呼唤能源变革[N];中国电力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孟镂

本文编号:404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4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